第13章(1 / 2)

大唐第一廚 浮雲素 5822 字 9個月前

將雕版印刷術的方子獻給聖人是莫文遠一早就做好的決定,他深知其與豆腐方子,桃子饅頭不同,是能夠引起社會大變革的發明。

他隻是一長安城中的普通百姓,對皇帝與世家之間的爭端不甚明了,自然也不知世家藏書帶來了知識上的壟斷,但就算是從小角度出發,他也知道“書籍是人類通向進步的階梯”,一旦印刷術普及,讀書人就有更多書可看,基礎教育能夠得到普及,平民也可以擁有書籍。

這些都是好事。

莫文遠心平氣和道:“印刷術本就是從菩薩那裡窺得的門法,我平生誌向又與其無關,這法子與其捏在我手中,不如獻給聖人,讓天下貧寒讀書人都有書可讀。”他道,“去歲阿娘為我開蒙,翻遍家中所有藏書,也隻有千字文並急救篇了了幾本,說是從我阿爺那兒傳下來的,我通讀兩本書,就已草草知曉天地的道理,更是認識許多字,那時我便想,如果有更多書可讀,不就能知更多道理?”

慧能和尚聽他所說,長長呼聲佛號:“阿彌陀佛,小郎君總角之年就悟出此道理,老衲慚愧。”

莫文遠心說,隻希望雕版印刷術獻給皇上後,能夠得到充分的運用,讓書籍變得更加普遍,而不是達官貴人家的藏品。

從曆史角度上來,李世民是個好皇帝,應該能夠滿足他的祈願。

……

慧能住持做事很有決斷,在寺內做出第一批《金剛經》後尚未在民間分發,便將雕刻經文的木板與經折卷一同獻給聖人。

下朝之後,聖人正同幾名大臣議事,兩件小物一同映入眾人眼。

即使是喜怒不形於色的聖人在見兩小物時也露出驚駭之色,他反複詢問一同來的僧人這木板可以使用幾次,花多久雕刻而成。

僧人一一給出答複:“雕刻整本經書用兩旬不到時間,這是寺內僧人所雕,若找熟悉此活的工匠,一旬便可。”

“經卷寺內已印不肖千本,雕刻板如初。”

聖人陷入沉思,揮手先讓僧人出去了,屋內隻剩下並房玄齡在內的幾名大臣。

聖人道:“房相可知,手抄一本金剛金需要多少日?”

房玄齡道:“僧人需半日,學子需一日。”

僧人經常要抄寫各種經書,金剛經身為入門級彆的經書,他們都了熟於心,皆可背誦,有記憶有熟練度,抄得自然快。

聖人沉吟道:“若用印刷術,一日可印多少?”

房玄齡道:“聖人何不一試?以臣之見,一日內長安城內的寒門子弟怕都人手一本經書。”

倆人對視一眼,對各自想法都心知肚明。貞觀年間,李世民已經完成了對世家態度的轉變,若說一開始他需要拉攏世家,那現在作為皇帝,他心心念念的卻是削減其影響力,其中重要一項,就是打破知識壟斷。

為此他做了不少努力,諸如開科舉,興辦學校,但很可惜,寒門子弟即使考官,也少有能做到七品以上,絕大多數都是芝麻小官。

雕版印刷術的出現,讓他看見了新的路徑。

聖人道:“聽聞印刷術是一幼童夢中仙人授法所得,天佑大唐,實乃我朝之幸。”

童子的聰慧,不過多背兩首詩,字寫得比同齡人更好罷了,能夠在五歲幼齡拿出此法,隻能說是仙人授意,自己想出來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聖人呼人給其賞賜,隨後就將莫文遠拋在腦後。

……

李三娘有點憂鬱:兒啊,以後你做了什麼,先同阿娘交代清楚,好讓我有個心理準備啊!

兩名官員並四名小吏站在餅屋門口,光是他們身上的官服就足夠招人眼球,更不肖說人後有一車的金銀布帛,米麵糧食。

金銀不多,最多的還是各種食材。

她趕忙將諸位官人迎進門,隨後將生意交給林大娘,自己匆匆往院內去了。

莫文遠正在磨坊研究壓豆汁的機器,給李三娘一聲喊得魂都要掉了,趕快跑回去。他跑的有點急,白皙的皮膚上飛上兩抹緋紅的輕雲,葡萄似的眼珠子滴溜溜地轉,靈動又可愛。

兩位官人已到了做父親的年紀,見莫文遠模樣,心生歡喜,同時也感歎,恐怕隻有他這樣聰慧俊秀的小郎君才會得神仙托夢吧。

三娘剛才已聽官員們科普一番,知道送來的是聖人對雕版印刷術的賞賜,她知道莫文遠同大興善寺將印刷法獻給聖人的事,當時也不過是感歎一句“這還能獻給聖人”,就該做什麼做什麼了,哪裡知道會有今天。

兩位官員傳聖人口信,誇李三娘“教子有方”,又誇莫文遠“很有慧根”“少年英才”,就好像看不見他是個一米豆丁似的。

翻來覆去誇了好幾遍後,他們又從李三娘的鋪子中買了長安城內正流行的饅頭,留下小吏忙幫卸賞賜,就先走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