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屏幕中顯示著一張黑白圖片,一間西式房屋室內的一條樓梯旁邊,有一個長裙女人站在那裡,麵無表情。
“顧隊長,你可以開始解讀這張圖片了。”
依然是那個空曠簡潔的評審室,顧俊依然是坐在椅子上望著投影屏幕。
但是時間已經到了傍晚的六點多,之前的羅夏墨跡測驗也已經結束大半個小時了。
那一共做了兩個多小時,除了十張常規圖片,天機局內部的十張常規圖片,還多加十張特彆設計的圖片。
顧俊沒有去計算自己會得到怎麼樣的評分,一直就是配合測試,但三十張圖片測下來,他看到的事物十之**都能牽涉黑暗事物。無疑他心裡壓積著很多灰暗,但做他那種工作的,很難避免有所壓積,這不代表他已被黑暗吞噬,卻被陰影籠罩。
在羅夏墨跡測驗之後,休息十分鐘,他去了一趟洗手間,回來就又開始下一項測驗。
主題統覺測試,這是早在上世紀30年代由花旗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亨利-默裡和克裡斯蒂安娜-摩根開發的一種投射性人格測驗。它向被試展示一係列能激發負麵情緒但又模棱兩可的圖片,被試要就每張圖片講述一個故事。
故事要包括以下內容:
導致事件發生的原因
目前正在發生什麼
角色的感受和想法
故事的結局是什麼
與其它心理測驗那樣,主題統覺測試的可靠性、有效性都有爭議,但它同樣有一套複雜的計分係統,從講述持續時間、頻率,到故事的長度、完整性、複雜性、內容等多方麵去評審分析,甚至可以細分到被試者說的每個句子。
不過也正因為這套計分係統運用起來非常耗時,所以沒有得到廣泛使用。
因而那些有經驗的心理醫生,會依靠自己的臨床直覺去得出一些結論。
但眼下的這次測驗,顧俊對每張圖片說的每個故事的每一句話,都會被完整紀錄下來,詳細地分析評估。
主題統覺測試的完整版本包含32張圖片,其中有顯示男性人物的、顯示女性的、男性和女性都有的、性彆不明確的、成年人、孩子,還有的沒有人類人物,有一張卡則是完全空白的。
雖然最初設計這些卡是為了覆蓋所有群體,但後來任何卡都可以用於任何被試。
創始者默裡建議一次測試使用20張卡片,不過一般從業者隻選定8-12張卡片。
顧俊不知道自己要做多少張,很可能是全部或者更多,他同樣對所有常規的32張圖片卡了如指掌,不過這個測試已經做了半個小時多,做了7張圖片了,他還沒有看到哪一張熟悉的圖片出現,這些似乎全是新設計。
但他有點疑惑,一套成熟的心理測驗是經過長時間大量的臨床數據,才從初始設計變得成熟的。每張舊圖片靠著海量的病例才能展現出存在的機理,新圖片帶來的不確定性,無法一下子搞得清楚。
這次對他的評審這麼大的陣仗,如果是想測個清楚明白,直接拿些新東西來測是不適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