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山”最早出自《詩經》“山川悠遠,維其勞矣”、《詩經·小雅·魚藻之什》鄭箋雲:“勞勞,廣闊”。但對“勞山”的解釋也不儘一致。一說該山雄險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勞,故稱“勞山”。嶗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就有方士、巫師在嶗山餐霞修煉,唐、宋兩代嶗山道教肇興,西晉時期,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所以也是萊州地區的名山了。
春耕後的這一個多月的時間,也是老百姓遊春的時候。李東升一行人來到嶗山的時候,已是看見山上山下到處都是人群抗這桌椅什麼的浩浩蕩蕩行進,這種壯觀場麵,李東升在長安也沒有看到過,不過在電視上看到過,就是國慶節的時候旅遊景點的場景可以媲美。
天氣溫暖,春風拂麵,路邊的柳樹也像個侍女一樣,扭著細長枝條歡迎人們。各種叫不上名字的花朵開的爭奇鬥豔,這一花團錦簇的環境正對應著貞觀盛世,去年一年雖然還有動蕩跟戰爭,但是總的來說還是風調雨順,這個時候大家都能放開心情來享受,看著群眾們臉上開心的笑容,李東升感覺到這真是中國古代難得的好時光。
李東升跟王三他們幾個都沒有穿官袍,就這麼簡單的穿著瀾衫走在人群裡,就像是一個普通的富家子弟,引得不少大膽的少女向他投手帕,倒讓李東升紅了臉。
“大人,你這個樣子出來,不知道要讓多少小娘子回家害相思病。”周寧笑道。
“對啊,俗世翩翩佳公子,往這裡一站就是風景。”商成也不放過一個可以調侃的機會,自從知道要捐獻很多書以後,心疼了好久,今天終於可以出口氣,怎麼能輕輕放過。
李東升沒有理睬他們,這個話題已經不適合他這個縣令跟著聊了,山路上人群熙熙攘攘,全都是來遊玩的。家裡有錢的,都是由下人肩膀上挑著擔子,裡麵裝著酒菜,條件一般的普通人家,就自己挎著籃子,裡麵也裝著吃的喝的,一路上大人喊,小孩哭,真的是熱鬨非凡。估計萊州的人來了一大半,而且大都是一身新衣,好多人鬢角上還插著在路邊采的鮮花。把李東升看得目瞪口呆,這個插大花可是楊二的專利,現在竟然是大男人戴花,看到那些人還沾沾自喜的樣子,頓時一陣惡心。
到了山腰,王三道:“大人,我先到前麵去探探路。”
李東升點點頭,心中也是鬱悶。盧文附庸風雅,搞了這個遊春會,隻說了在嶗山,也不說在那個峰,也不安排人在路上指引,就讓客人自己找地方,這個組織管理能力堪憂啊。嶗山這麼大,鬼知道他們在那個峰。
王三前麵看路,幾個人護著李東升站到了路邊的樹林裡歇息,樹林裡也不少人在野餐,樹下有各種的野花,抬頭就是遠處的田野跟海邊,風景是美不勝收。
可惜李東升對風景不是太感冒,後世什麼樣的景色沒有見過,所以他的反應平淡不像其他人驚呼連連,還有好多類似“我靠”的感歎詞,倒是讓李東升笑了,古往今來原來大家對驚奇的事情都是發的一個音。
周寧在他身邊開始還問他這個什麼花,那個什麼花,看到李東升隻是敷衍,也沒有興趣跟商成兩個湊到一塊討論去了。
沒有過多久,王三回來:“大人,他們聚會的地方就在上麵的一個山崗上。”李東升點點頭,一行人繼續往山上走去。轉過幾個彎,眼前豁然開朗,一個大大的平台出現在眼前。
這處平台正好在山腰,種著各種花草樹木,對麵就是大海,讓人一見就心胸開闊,李東升點點頭:倒是挑了個好地方。
在花樹的陰涼處,散落著好多人。每一群人的中間,都有三四個歌姬,有的在彈琴,有的在吹笛,有的在彈琵琶,還有的在歌舞。在平台的邊上是衙役跟巡檢,看到李東升先是一愣,然後趕緊恭恭敬敬的把他給迎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