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交心(1 / 2)

李東升苦笑道:“那怎麼辦?他官大他了算啊。隻能安撫吧,也算是打一棒子給個糖。我是這麼想的。。。。”

聽完了李東升的構思,喬師望越琢磨也越覺得這個思路可行:“在長安的時候就聽你驚才絕豔,果然名不虛傳。實話跟你吧,陛下讓我來做這個安西都護之職,我其實是非常不情願的。高昌離大唐幾千裡,路途遙遠,又沒有什麼大的產出,就這麼一個彈丸之地,在周圍這些居心裹測的鄰居裡,其實是非常不安全的。但是陛下這裡沒有我去安撫不行,而且答應我隻做兩年就回長安,我才過來的。現在聽了你的計劃我覺得這要是能實現的話那簡直就是為我大唐開疆拓土,以後定能名垂青史!”

李東升端了杯茶過去道:“都護大人過獎了,以後西域這個地方都要種棉花、葡萄,糧食是稀缺之物,都護大人在長安人脈廣,還請你多多籌措,以解西域缺糧之苦。哈哈!”

二人相視大笑,氣氛甚是融洽。李東升這麼就是以後西域這裡的糧食生意就讓他來做,自己不插手了。在這裡玩上兩年,禮物收著,生意做著,也是一件美事。李東升心裡也是高興,用一個糧食生意就把他打發了,以後自己的棉布就不會有掣肘,自己的西域政策也能推行的下去,也算是完美了。

安撫好了頂頭上司,也分配好了利益,李東升又開始考慮他的造船大計,他其實也隱瞞了很多沒有。那就是產量跟銷售的問題。先不定襄哪裡有毛氈廠,就現在西域這裡羊毛的產量也會慢慢的增加,有沒有這麼多錢收購?毛絨、毛氈增加的產量,要賣到什麼地方?現在大唐也是農業社會,就是真正有需求也是有限的,這個棉布出來還要擠占一部分羊毛製品的銷售,隻有擴大自己的銷售區域才能保證這些貨物的銷量,然後回款再這麼循環。什麼高句麗、百濟、新羅、倭國都可以賣過去,這些地方雖然窮,但是窮廟也有富方丈啊。

他回憶起隋朝征高句麗時的軍艦,對於後人來簡直超乎想象。據《資治通鑒》卷一七六記載,楊素在永安督造的戰艦,船身高十七米以上,上層建有五層樓,高二十七米有餘,可容納八百名戰士。戰艦的前後、左右裝有六枝拍杆,用於襲擊敵船、拍打敵人。

負責操控船隻的有專門的水手,還有各種仆役。可以容納五百名士兵的船實際上麵有**百人,而可以容納八百名士兵的軍艦更是能裝一兩千人。這種巨大的戰艦對李東升來是沒有必要的,他隻要能裝四五百人就可以了。

但是這種船有很多弱點,比如速度慢,比如換帆慢等,在李東升心中目前最適合他的帆船就是蓋倫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