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紅樓(62)(1 / 2)

院試結束後,林淮玉他們一家人就搬到莊子住,過著悠閒自在的田園生活。

兄妹倆上午讀書學習,下午就在莊子四周閒逛,采采野花、挖挖野菜、釣釣魚。有時候還會放放羊、放放鵝。有時候還會種菜、種花、除草。總之,田園生活過得十分充實。

今年因為林淮玉要考科舉考試,四五月份的時候沒有來莊子下田插秧。往年的時候,林如海就會帶著林淮玉他們兄妹倆來莊子下田插秧。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為了讓他們兄妹倆明白農民的不易。

林淮玉和小黛玉不僅不反對下田插秧,相反兩人還十分積極。不過,也正是因為每年都會下田插秧,兄妹倆深刻地體會到農民的不容易,也變得非常珍惜糧食。雖說他們以前也沒有浪費過糧食,但是以前對吃食並沒有抱珍惜的心情,現在卻有了珍惜每一粒糧食的心情。

這天,兄妹倆戴著草帽,穿著粗布衣服,在自家菜園子裡種菜。

端陽節過後,氣溫穩定,雖然熱,但是光照的時間越來越長,越來越強烈,在這個時候可以種喜光、耐熱的蔬菜,比如說黃瓜、南瓜、絲瓜、韭菜等菜。

林淮玉負責挖地,小黛玉負責撒種。兄妹倆不是第一次種菜,兩人的動作都非常地嫻熟。

雖然是早上,但是天氣還是很熱的,兄妹倆剛勞動一會兒就熱得滿頭是汗,不過兄妹倆不嫌熱,也不嫌累,繼續認真地種菜。

等播完種,兄妹倆又拿著澆水壺給剛播下去的種子撒水。忙完後,林淮玉和小黛玉還拿著紙和筆記錄剛剛播完種的情況。每次種完菜,或者種完花,兄妹倆都會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

這幾年,兄妹倆記錄了不少東西的生長情況,所以對種植越發的了解,也越發的熟練。

等忙完種菜,兄妹倆又跑去養蠶,觀察蠶寶寶的生長情況。

在他們的莊子的附近有一片山,山裡麵種滿了桑樹。周圍的村民,除了種田,還養蠶。這些年,揚州的天氣還算風調雨順,不管是糧食,還是養蠶都挺不錯的。

此時,遠在京城的慶隆帝已經拿到林淮玉在縣試、府試、院試的答卷。他看了後,被林淮玉的回答給震撼到了。

林淮玉的縣試、府試、院試的考卷回答基本上沒有錯誤。八場考試,沒有一場考試是被扣分的。像四書五經上的內容,沒有任何錯誤很正常,畢竟是書本上的死內容。但是像經義和策論就不是死內容,而是非常靈活的,沒有統一地標準答案,而且有時候還要看對不對批閱考卷的考官的胃口。

在經義和策論上不扣分的考生很少,但是林淮玉卻做到了沒有被扣分。他的經義和策論寫得非常好,用“好”字來形容,好像有點不太準確,用“妙”字來形容更為準備點。

慶隆帝仔細地看了看林淮玉寫的策論,發現他寫的策論不僅“妙”,而且非常“奇”。這個“奇”,不是奇怪的奇,而是驚奇的奇。林淮玉寫的策論的某些觀點比較奇特,但是卻又一針見血的準確。

看完林淮答的所有策論後,慶隆帝心中十分震驚,甚至有些不敢相信這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寫出來的策論。

林淮玉寫的策論,除了“妙”和“奇”,行文還非常的老辣乾練。他的文風沒有咬文拽字,更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對切,用詞非常乍一看非常普通平實,但是連成句子後卻非常地犀利,一箭穿心那種的犀利。最重要的是他寫的策論直指中心,讓人看了覺得深以為然的同時,又恍然地覺得“原來還可以”這樣。

葉文賦和宋修文被叫到禦書房,慶隆帝把林淮玉答得考卷遞給他們,讓他們好好地看看。

這兩個人不看考卷前麵的內容,直接翻到後麵看林淮玉寫的策論。兩人看完林淮玉寫的策論後,毫不吝嗇地稱讚一句“寫的不錯”。

“朕現在知道你們為什麼看重林如海的兒子?”慶隆帝說著,端起茶盞喝起茶來,“他兒子的策論寫地不錯。”

“皇上,應該不止不錯吧?”葉文賦笑著說,“林淮玉的策論寫地可比某些官員還要好。”

聽到葉文賦最後一句諷刺的話,慶隆帝無奈地笑了笑:“如果不是朕提前知道是林如海兒子的考卷,朕還以為是某個經驗老道的人寫的。”說完,他又驚歎道,“這文風真的看不出來是一個十三歲孩子寫的。”

“淮哥兒這孩子用詞比較老道,還比較老辣,是不像十三歲孩子寫出來的,倒像是四五十歲老頭子寫出來的。”

宋修文接著說道:“我的文風還沒有這孩子的老辣。”宋修文的文風就屬於華麗型,用詞非常華麗而且浪漫。

“林如海兒子很有想法。”慶隆帝看了林淮玉的策論後,覺得這孩子的想法非常奇特。【奇特】是褒義詞,不是貶義詞。“林如海的兒子挺聰明的。”從林淮玉的答卷就能看出來他是一個機靈聰慧的人。

聽到慶隆帝這麼誇讚林淮玉,葉文賦和宋修文看了一眼彼此,隨後問道:“皇上,既然您覺得林如海兒子聰明,是不是可以給他一個機會去國子監?”

慶隆帝挑眉,深深地看了一眼葉文賦他們:“你們真的覺得林如海兒子去國子監讀書好?”

國子監不管在哪個朝代,一直都是最高學府。但是最高學府並不代表是最好的學府。當然,國子監在京城是最好的學府,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進國子監讀書。

國子監每年考中進士的學生是不少,但是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卻沒有。每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學生,基本上是江南的學子。

跟江南那幾個有名的學院,尤其是金陵書院相比,國子監就顯得一般了。金陵書院是整個江南最有名的書院,每次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有一個出自金陵書院。

還有一點,金陵書院存在的曆史要比大慶朝還要長,距今有幾百年曆史。當年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大文學家創建的,為的就是朝廷培養優秀的人才,為世間培養傑出的文人。

跟金陵書院相比,國子監就是個小弟。再者,國子監裡麵的關係有些複雜。

國子監裡麵的學生,大多數來自京城的官宦人家或者王公貴族。來自普通老百姓家裡的學生並不多。

這些官宦人家和王公貴族的孩子會為了家族利益,自動結成一派。也就是說國子監裡的學生會拉幫結派。

這些學生來國子監讀書,並沒有幾個真的是為了考取功名,而是為了結交人朋友,建立人脈關係。

那些來自普通老百姓家裡的學生,一開始進國子監讀書,的確是為了考取功名,但是進入到國子監後,就會漸漸地忘了自己的初心,去討好巴結那些家世好的學生。

雖然國子監裡有類似現代學校弄得月考製度,如果月考考得不好,就會被退學,但是國子監的學習氛圍還是不如江南的一些書院。

慶隆帝知道葉文賦和宋修文想讓林淮玉進入國子監學習的目的,但是他覺得沒必要。

在沒有看林淮玉的答題前,慶隆帝覺得葉文賦他們誇大其詞,認為林淮玉並沒有資質進入國子監學習,但是看了林淮玉的答卷後,慶隆帝覺得林淮玉的資質非常好,讓他進國子監讀書有些可惜了。

“國子監是什麼情況,你們兩個老東西不清楚嗎?”慶隆帝反問道,“你們就不怕他進了國子監會被影響?”

慶隆帝這話讓葉文賦和宋修文一時間陷入了沉默。

“皇上,您的意思?”

“朕不覺得林如海兒子進入國子監學習是一件好事。”慶隆帝言道,“如果你們想讓他考中六元,你們可以親自教導他,沒必要讓他進國子監讀書。”國子監裡的先生都是有學識的人,但是跟葉文賦和宋修文相比就差多了。

慶隆帝的話很有道理,葉文賦和宋修文覺得他們之前的想法欠考慮了。

“皇上英明,臣寫信給林如海,讓他把淮哥兒送到臣這裡來,臣親自教導淮哥兒。”之前教導淮哥兒教地斷斷續續,葉文賦覺得自己教得不怎麼好,心裡一直有遺憾。如今聽到慶隆帝這麼說,他覺得他可以再次教導淮哥兒,這次他會非常認真負責地教淮哥兒,讓他考中六元。

“朕有意讓林如海去福建。”

“福建?”宋修文和葉文賦聽到這話,紛紛露出吃驚的表情。

“福建那邊該整整了。”慶隆帝說這句話時語氣輕描淡寫,但是眼神卻充滿殺氣。

葉文賦和宋修文是知道福建那邊的情況,聽到慶隆帝這麼說,心裡並不意外,但是沒想到慶隆帝會讓林如海去福建。

“皇上,林如海去了福建,江南怎麼辦?”

“江南已經在收網,明年差不多就能肅清乾淨,不然朕也不會派林如海去福建。”慶隆帝說完這話,神色又變得溫和和善起來,仿佛剛才的殺意凜然是錯覺。“林如海明年年底去福建,他的兩個孩子不適合跟著他去福建,你寫信讓他兒子和女兒來京城也好。”

“臣今天回去就寫信給林如海,等天氣涼快了,就讓他把淮哥兒他們送來京城。”林如海這次去福建,怕是三四年內回不來,畢竟福建那邊的情況複雜又險峻。想到林淮玉他們兄妹倆要在他身邊呆好幾年,葉文賦的心情頓時變得非常美好。

幾日後,林如海收到慶隆帝的密信。

在密信裡,慶隆帝下達兩個命令。一個是讓林如海加快收網的速度,最晚要在明年年中全部收網。另一個是讓林如海在明年年底去福建赴任。

林如海前腳收到慶隆帝的密信,後腳就收到了葉文賦的信。

葉文賦在信裡寫他想再次親自教導林淮玉,想讓林淮玉考中六元。他還在信中寫到,林如海要去福建赴任,帶上林淮玉和小黛玉不方便,不如把兩個孩子送到他這裡來,他會照顧好兩個孩子。

林如海看了葉文賦的信後,覺得把林淮玉和小黛玉送他家裡,的確是個很好的選擇。再者,葉文賦夫婦照顧林淮玉他們兩個,他心裡也放心,這樣去福建做事就沒有後顧之憂。

不過,要是送林淮玉他們去京城,就繞不開賈家。如果林淮玉他們兄妹倆直接住進葉府,而不是住進賈家,這樣不太妥。但是,要讓林淮玉他們兄妹倆住進賈家,林如海心裡又不放心。

林如海想了想決定讓林淮玉他們認葉文賦夫婦為義父義母,這樣林淮玉他們去京城就能光明正大地住進葉府,不用住在賈家。

等到傍晚,林如海直接從衙門前往莊子。

林如海並不是每天都趕去莊子住,畢竟莊子離揚州城很遠。他要是每天住在莊子,去衙門會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