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彆小巧了這些東西,雖然這些東西並不起眼,但卻是火炮的眼睛和耳朵,也是戰鬥力的倍增器。在這點上,明軍和西方的差距是最大也是所有差距中最致命的!說的誇張一點,這是這個時代西方的超級軍事機密,雖然西方人將火炮賣給了大明,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將銃規、銃尺和矩度等儀器賣給明軍,更不會教明軍如何使用這些東西,西方的傳教士們對明朝傳授火炮技術時都是在關鍵的地方留一手。
一門火炮在開火之前,炮手必須知道敵人距離自己有多遠,雖然從千裡鏡中可以看見目標的大小或是可以憑借感覺猜測目標的遠近,但單憑感覺和猜測來打炮很容易就會出現“差之毫厘,失之千裡”的情況。但如果使用矩度就可以精確的測量出己方和目標隻見的距離。
跟西方不同,這個時代的明軍炮手們開炮全憑經驗,根本就沒有一個標準來對炮手的行為進行規範,這也是這個時代明軍炮手跟西方最大的差彆。
為了使每門火炮發揮最大的威力,西方的炮手們都很注意炮彈的大小和火藥的用量。銃尺的功用就是測量火炮應該裝填的火藥量。當炮彈的重量確定後,西方的炮術專家們認為所需裝填的火藥,應該有一個理想值。最恰當的狀況是在火藥完全燃燒的瞬間,剛好將炮彈推至管口,這就是“藥彈相稱”的發炮要領。
反觀此時的大明並沒有彈藥相稱的觀念,曾有炮手使用空炮(象徵性地填裝火藥)而被嚴重懲罰,所以後來的炮手都將彈藥裝得滿滿的,這就很容易導致火炮膛炸,明軍中已經多次發生炮手裝藥過多而發生炸膛並導致多名炮手們傷亡的現象。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大明並沒有一個精準的計量單位,很容易跟西方的計量單位弄混淆,更沒有辦法精確的掌握用藥量,這也導致了明軍的炮手隻能將火炮當成平射武器使用,而讓炮火進行仰射的話炮手在開完炮後連炮彈落到哪裡都不知道,這樣如何能在敵弓箭射程外打擊它的騎兵?
有鑒於明軍火炮技術的落後,楊峰不但在網上下載了許多火炮的資料,更是親自在某寶網上高價購買了三台已經退役的63式8倍炮隊鏡,這種炮隊鏡不僅可用於測量目標的方向角、高低角及距離,也可用於偵察敵情、地形,測定炸點偏差量,觀察射擊效果,可以說有了這幾台63式8倍炮隊鏡的幫助,隻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邱迪生和他麾下的炮手們將成為百發百中的神炮手。
就在楊峰抓緊時間訓練部隊時,今天上午有人來向他稟報,說軍營外有一名蒙著臉的女子聲稱有緊急事情要求見他,當有些疑惑的楊峰派人將來人帶到會客廳時,看到摘下了麵巾的來人不由得吃了一驚,並失聲道:“鄭大家,你怎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