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妖風起(2 / 2)

我在明朝當國公 千斤頂 6097 字 10個月前

江老三中等身材,略微有些發福,長著一張獅子鼻,今天他依舊坐在茶樓最中央的那張大桌子的主座上,周圍則是圍著十多名獅子胡同的老少爺們。他拿起麵前的大碗茶喝了一大口,右手隨手拿起花生輕輕一捏發出了吧唧的聲音,然後熟練的往嘴裡一扔,這才笑著對桌上的眾人說道:“諸位老少爺們,你們知不知道最近咱們京城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嗎?”

“嗨……這誰還不知道啊。”一個二十多歲,身材瘦小的年輕人笑嘻嘻的說:“咱們京城最近掄起風頭最盛的就得數那位南京總兵,江寧衛指揮使楊峰楊大人了,人家可是剛剛在遼東打敗了建奴,他不但親手斬殺了正藍旗的旗主莽古爾泰,甚至連賊酋努爾哈赤也被他炸得生死不知,掄起風頭之盛,如今誰還能比得上他啊!我可是聽說了,這次萬歲爺召楊大人回來就是要升他官的。”

“對啊,我們也是這麼聽說的。”

“就是,楊大人立下這樣的大功若是不升官的話今後誰還願意打仗啊!”

看著眾人一麵倒的替楊峰說好話,江老三微微一笑,將手中的花生殼隨手仍在了麵前的空盆子裡,再端起大碗茶滋的喝了一口才輕描淡寫的說道:“話雖然是如此,不過俗話說得好,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有時候風頭太盛也未必是什麼好事啊。”

眾人不禁一愣,消瘦的年輕人看著江老三好奇的問道:“咦……江三爺,聽您著話裡似乎還有話啊,莫非裡頭還有什麼隱情不成?”

“對啊,江三爺,難不成這些天朝廷裡頭又出了什麼變故不成?”一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也問道。

雖然這個中年人比江老三還大了近十歲,不過江老三這些年常年替那些權貴人家做事,派頭也開始漲了起來,再也不是十多年前的混混了,所以不少人就尊稱他一聲三爺,這位中年人也不例外。

江老三看了左右一眼,壓低了聲音神秘的說道:“諸位老少爺們,實不相瞞,我也是剛得到的消息,前幾日啊咱們這位剛剛大敗了建奴的楊將軍被人給彈劾了,指不定要說什麼事呢。”

“什麼?被彈劾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好好的怎麼就被彈劾了呢?”眾人聞言都是大吃一驚,自古以來將軍得勝回朝,人還沒到呢就被人彈劾,這樣的事情可是非常罕見啊,是誰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在這個節骨眼上彈劾有功之臣。

“江小三,您趕緊跟大家夥說說,到底是誰乾出了這麼生兒子沒屁i眼的事啊,人家楊大人在前方舍生忘死的殺韃子呢,怎麼儘有人在後頭搗亂啊。”這是一名六十多歲的大爺說的,這位大爺也姓江是江老三的本家,從小看著他長大的,所以說起話來就透著一股隨意。

江老三回頭打量了一下四周,這代說道:“據說啊,彈劾楊大人的人很多,既有都察院的也有六科給事中的人,前後有上百人彈劾他呢。”

眾人更加吃驚了:“喲……這麼多人啊,這楊大人到底犯了什麼事啊?是哄搶韃子的財物啊還是殺俘,或是彆的什麼原因啊?”

說到這裡,江老三不禁笑了起來:“彈劾的原因你們肯定想不到,據說啊,是這位楊大人前幾個月娶了一個蒙古女人,而這個蒙古女人卻是蒙古科爾沁部落首領的女兒,為了娶這個女人楊大人還賣了一部分的食鹽和茶葉給了他們,如今那些言官和禦史們抓住了這點就跟瘋了一樣拚命彈劾楊大人,要治楊大人的罪呢。”

“嘶嘶……還有這事啊?”

眾人一聽不禁有些撓起頭來,這種事可大可小。如果沒人追究的話這種事可以睜隻眼閉隻眼,若是有人要嚴查的話說你是裡通國外也不是不可以,就看上頭是什麼意思了。

那位江大爺捋了捋胡須皺眉道:“不對啊,楊大人不過是娶了一個女人而已,這也叫個事?那些言官還真是鹹吃蘿卜淡操心啊。”

江老三苦笑道:“大爺,您老人家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若是楊大人娶的是一般的蒙古女人也就罷了,問題是他去的科爾沁部落首領的大女兒啊。這個科爾沁部落可是跟建奴走得很近的,楊大人娶的那個女人的妹妹和姑姑就嫁給了賊酋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說起來如今的楊大人跟建奴還是親家呢。”

“什麼?還有這種事?”這下所有人都驚呆了,感情楊大人跟建奴還成了親家了,這事給鬨的。那些禦史和言官們都是一群沒事還要找事的人,碰到了這樣的事情他們還不得玩命的彈劾啊。

“這可難辦了。”江大爺也傻了眼,饒是他活了大半輩子了也從來沒聽說過這樣的事情,這位楊大人也太不懂事了吧,怎麼能跟建奴做了親家呢?

他們談話的聲音雖然不大,但茶樓裡坐的都是什麼人啊,那都是蚊子從旁邊飛過都能聽出公母的主,江老三這桌子人說的話周圍的人幾乎全都聽到了,一時間也都聽得目瞪口呆,這下茶樓裡徹底靜了下來,不少人麵麵相窺起來。

這時,那個身形消瘦的年輕人突然說了這麼一句:“其實啊,照我說這事有什麼啊,不就是取了個蒙古人嗎?人家楊大人殺的那個蒙古二胎還是那個皇太極的五哥呢,就連賊酋努爾哈赤也被楊大人炸得生死不知,這樣的人就算跟皇太極做了親家怎麼了?至少人家這也叫大義滅親了吧?”

眾人聞言就是一愣,隨即哄堂大笑起來,感情大義滅親還有這麼一說啊。

幾乎是同一時間,這件事在京城乃至江南許多地方都開始流傳開了,沒過幾天就鬨得人儘皆知,一時間朝堂上傳得沸沸揚揚,不少官員紛紛上書要求皇帝要對楊峰進行嚴懲,不過也有不少官員對此事保持了沉默。

不少聰明的官員都察覺出來了,要求嚴懲楊峰的人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東林黨人,而保持沉默的人則是閹黨的人,一時間朝堂上是風聲鶴唳,而此時的楊峰已經來到了京郊停了下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