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六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1 / 2)

.,

流寇的危害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無論是為了大明的穩定還是華夏文明的延續,楊峰都不能允許曆史的悲劇重演。

不過楊峰突然又想起了一個問題,他看向了曹化淳。

“曹公公,本侯記得朝廷這些年在山西、陝西等地大力推廣土豆、玉米、紅薯等耐旱、高產等農作物,按理說糧食不足的情況應該得到緩解才對,怎麼流寇問題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愈演愈烈?”

曹化淳愣了一下,隨即苦笑道:“侯爺,您這可把咱家問倒了。咱家不過是一個伺候陛下的奴婢,這種國家大事哪是咱家這種粗鄙之人該知道的,您回京之後詢問陛下也不遲。”

“粗鄙?”楊峰失笑起來,仔細打量了曹化淳良久,直看得他有些渾身發涼這才笑道:“若是連曹公公都是粗鄙之人,大明那麼多秀才舉人恐怕都得羞愧自儘了。”

楊峰這話可沒有誇大,根據史書記載,曹化淳幼時家境寒微,受“近君養親”風氣的影響,於十二三歲左右入宮。因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在宮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深受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倚為親信。

可以這麼說,以曹化淳的文化水平若是參加科舉,不敢說穩入一甲或是高中狀元,但他入二甲卻是沒有任何問題,要知道司禮監作為處理國家大事的一個重要機構,曹化淳若是沒有兩把刷子又怎麼可能做得上隨堂太監這個位子。

被楊峰一語戳破,曹化淳有些不好意思的訕訕笑容,“侯爺果然慧眼如炬,什麼都瞞不過您。其實這兩年隨著土豆、紅薯、玉米等糧食的大力推廣,朝廷的糧食確實也有了很大的增收,但這些糧食大都被士紳囤積起來了。

江南等地還好些,畢竟是賦稅重地,百姓們手裡頭雖然不怎麼寬裕但好歹還有口吃的,但陝西等地則不同,那裡向來貧瘠,田地大都在士紳手裡,隨著這些年氣候愈發變冷,那些士紳把糧食也捂得更緊了,輕易不肯賣糧,所以也使得糧食愈發的緊缺。

咱家估摸著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使得陝西、山西兩地的匪患越剿越多。”

楊峰的目光一凝:“這麼說起來,流寇之所以越來越多,並非是天災,而是人禍囉?”

曹化淳肯定的說:“也不能說與天在沒有關係,但若無那些為富不仁的士紳在背後推波助瀾,流寇之禍絕不可能鬨得這麼大。”

“人禍!”

楊峰嘴裡重複咀嚼了好幾句後,眼中露出了一股淡淡的殺機。

現如今,楊峰每年都要花費巨資從現代社會引入高產的良種,幾年下來楊峰光是花在這方麵的資金少說也有十多個億,原本他的目的就是幫大明度過艱難的小冰河時期,沒曾想良種是弄回來了,但反倒便宜了那些地主士紳,這也是楊峰沒預料到的。

“好……很好嘛,看來本侯這次倒是好心做了壞事啊。”

楊峰不怒反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