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初中,李少雲也十二歲了。
新的環境,新的同學,她都得適應。
李梅和李紅自然是不可能跟著也轉來鎮上的。
轉到鎮上來固然好,但一個是要托人情,另一個也要花費。托人轉過來要花一筆,平時生活額外也是要花費的。
不管是在鎮上上學還是吃住,肯定都比鄉中學要相對貴一點。
兩邊的消費水平都不一樣。
雖然鎮上也就比鄉裡好一點,但這邊的經濟發展速度和人員流動速率都比鄉裡大,消息傳播也快,甚至觀念都不大一樣。
有時候都覺得,鄉中學那邊貌似落後了鎮上好幾年似的!
這是李梅後來和李少雲說的。
李梅和李紅很羨慕李少雲能來鎮上念書,但也知道以自家條件,是不可能給她們轉到鎮中來的。
鄉中學的所在位置,據李梅和李紅說在一個小高坡上。李少雲有一次周末興致勃勃地跟著李梅她們去參觀了一趟,回來默了。
這學校一看就比鎮中看上去破舊許多。不管是操場,還是教室外觀,都顯得破敗。
操場是黃泥地就不說了,下雨估計都沒法走人。教室那房子一看就上了年紀,雖然是難得的磚瓦房,但起碼也有幾十年了!
後來聽說這房子本來是一座道觀,解放後裡麵的道人都走光了,就剩下了一些舊房子。
這中學是在這基礎上翻修又新擴建了一部分,就成了現在的鄉中學。
當然,鎮中是整個鎮子的中心學校,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設施,自然是比一座鄉中學要高級。
但光硬件就相差這麼多,李少雲覺得李爸的決定還是挺英明的。
鄉中學離村裡足足七八裡地,關鍵是過去也沒個大路,上學基本都是走的鄉間小道。
如果走大路也行,但那繞行的路就多了去了!
如果現在一天下來要走二三十裡,繞行的話,估計就得五六十裡了!
彆以為這是誇張,實際上直線距離也沒多遠,但這不是地勢不平嘛,望山跑死馬,上坎下溝的,算下來就有這麼多裡地。
大路為什麼要繞行,不還是地勢的問題!直線它走不過來,也劃不來!
關鍵是,現在的鄉間公路都是村民們自己集資修建,國家現在還顧不上管。
後世有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就是為了解決這個交通不便的問題。
要想富,先修路。自從來到這個時代,李少雲不止一次這麼感歎過!
這句宣傳標語說的真是太貼切了!
但就算是後世,依然有許多地方,也沒能解決得了這個問題。
地域大了,人口多了,發展也不均衡,國家總有力有不逮的地方。
現在鄉中學就是如此。
李少雲問了李梅和李紅,知道這倆一天上學光是在路上就花費不少時間。
早上一大早起床,匆匆洗漱之後就走路上學,這會兒都是餓著肚子上學,並沒有習慣吃完早飯再去。
為了趕時間,也隻能頂著微弱的天光出發,自行車也不好使了!
為毛?地勢不平不說,關鍵大家走的小路,自行車走不了!
除非過不去的地方你扛著過去,但這不瞎耽誤功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