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章(【不識抬舉】...)(2 / 2)

嬉鬨三國 春溪笛曉 6773 字 9個月前

曹丕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帶上曹衝不太妥當,十幾歲的小子身體還沒長好,病上一場說不準命就沒了,去年不就是這樣?何況曹衝這文不成武不就的,旁人放個冷箭他恐怕都躲不開。

曹操見曹丕一臉憂慮,瞧著有那麼點當哥哥的樣子,便笑著說道:“我隻說他若吃得了苦就考慮帶上他,又沒說肯定會帶,到時看看情況再說吧。若是此行會有凶險,就不帶他了。”

曹丕聽曹操這麼說,也知道自己是想岔了,以曹操對曹衝的喜愛,自然不會讓曹衝涉險。

荀對曹衝跟不跟去打荊州倒不怎麼在乎。

荀出身世宦之家,自幼飽讀詩書,對曹衝送給他們人手一本的《傷寒雜病論》比較關注。

這種裝幀方式,這種紙張材質,簡直讓荀耳目一新。

他家中也收到過曹丕讓人送來的紙,隻是紙這玩意對普通人來說挺稀奇,對他們這些人來說也算不得多珍貴,純粹是平日裡用得不多罷了!

現在拿到這麼一套分量不小的書,再看看裡頭所涵蓋的內容,荀頓時響起曹衝說過這紙張成本十分低廉,甚至能用來印刷書籍!

聽曹衝空口無憑說印書,跟真正拿到這種裝幀良好的新書,感覺還是不一樣的!

回到鄴城後,荀便忍不住對曹操說道:“我覺得醫書雖然該印,但彆的書也不該落下。”

哪怕是用抄的也好,好歹也多抄些儒家經典。

如今世道那麼亂,比之孔子所在的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也不遑多讓,仗固然是要打的,文教之事也不能落下!

若是不能將禮樂教化撿起來,便是統一了天下,又如何將它治理好?

見荀臉上帶著幾分急切,曹操笑著說道:“你與崔琰他們商量商量,看他們要不要選幾本書出來印刷。”

荀點頭。

崔琰出身清河崔氏,又是曹丕老師,向來得曹操看重。

荀走後,曹操讀起了許都那邊的來信。

寫信的人是個老熟人,郗慮。

郗慮在信中寫孔融對曹操多有不滿,經常聚眾議論朝政,最近更是時不時諷刺曹操幾句。

這也不是孔融頭一回乾這種事,以前曹操出征他就經常潑冷水,不是說“對方人這麼多咱打不贏的吧”就是說“名不正言不順這仗肯定不好打”,曹操讀完信後冷哼一聲,對孔融這家夥不是很滿意。

當然,曹操也知道郗慮與孔融有點矛盾,這些話未必能儘信。

郗慮是北海鄭玄的學生,而孔融當過北海郡守,對鄭玄十分敬重。鄭玄把獨子派去給孔融打下手,結果孔融被黃巾軍圍攻,鄭玄兒子去解救,最後孔融沒事,鄭玄兒子反而死了!

照理說有這麼一重關係在,郗慮與孔融應該交情不錯才對。偏偏有次獻帝與兩人坐一起聊天,獻帝問他們覺得對方怎麼樣,孔融便借用他祖先孔子的一句話來回答:“可與適道,未可與權。”

孔子的原句是這樣的: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這是孔子認為的四種境界:共學、適道、立道、權變。

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跟你一起共同學習道理的,不可以一起去乾實事;可以跟你一起去乾實事的,不一定可以一起把事情乾成;可以跟你一起把事情乾成的,不一定能權衡變通、從容應對各種變故!

再簡單點來說,就是孔融覺得郗慮在第二層,到不了第四層!

俗稱“這家夥不太行”。

郗慮聽了頓時就來氣了,當場冷笑一聲,說你老孔在北海郡乾一把手的時候啥事沒乾成,百姓流離失所,政令根本發不出去,你難道就到了第四層?!

兩個人當著獻帝的麵就吵了起來,相互揭短揭得叫人歎為觀止。

這事曹操還居中調停過。

至於效果怎麼樣,看這信就知道了,至少郗慮沒接受調解!

孔融的話,曹操估計也沒有,畢竟這家夥估計對他滿肚子不滿。

隻是孔融乃是孔家子弟,孔子的二十世孫,在文人之中威望頗高。這些讀書人一個兩個不乾正事,沒事就愛湊一起談天論地,說起話來肆無忌憚,你要是沒個好由頭就直接誅殺他們,其他人能罵到你遺臭萬年!

曹操揉揉太陽穴,覺得腦袋又隱隱作痛。

孔文舉,不識抬舉!

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家夥也沒見做什麼大事,一天到晚都不消停!

早晚有一天,他要來個殺一儆百,告訴這些家夥他沒有不殺讀書人的壞習慣。

與此同時,遠在許都的孔融從朋友那裡得到了一疊新紙。

文人圈子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鄴城與許都離得不算太遠,又因為曹操的存在而往來得十分密切,鄴城那邊出了什麼新鮮事物很快便能傳到許都。

曹衝給徐乾、劉楨等人提供起新紙來基本是不限量的,但凡他們提出想要贈送給哪個親朋好友,曹衝都會一口答應。

於是在曹衝蔫耷耷帶著功課搬去玄武池的同時,一刀新紙從鄴城順利抵達許都。

孔融摸著那順滑漂亮的紙張,很難相信朋友在信中所說的“成本低廉”。

這麼好的紙要是成本低廉,誰還會用竹書和帛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