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凡一是想讓楊婉雲有機會接觸大學教授, 學到一點東西, 二是想讓她出來見見世麵, 三是讓她身懷任務鍛煉一下應變能力。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讓楊婉雲通過這一切得到一些感悟,有些事急不得,也不用急, 隻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他們就始終都能並肩前行。前進是一種態度,不是非要達到什麼程度才叫前進,這次京市之行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楊婉雲。
三人一起在大學食堂裡吃飯, 徐曉芬和楊婉雲聊得特彆投緣,徐子凡隻能在旁邊默默地吃。一頓飯的工夫, 楊婉雲已經將徐子凡在村裡乾的那些大事繪聲繪色地講述了一遍, 聽得徐曉芬驚歎連連,完全不敢相信她的弟弟已經成長的這麼優秀了。
徐曉芬也突然有些理解為什麼徐子凡不努力參加高考,他已經有了更好的路可以走, 不需要再浪費幾年光陰了。徐曉芬原本還很擔憂下鄉插隊的弟弟,這次見麵後是徹底放下心了, 由衷地為他們高興。
吃過飯徐曉芬猶豫了一下, 問徐子凡:“回都回來了, 是不是得回家看看爸媽?新媳婦也得上門認人?”
楊婉雲看向徐子凡, 徐子凡隻是搖搖頭,“我後天就要走,我怕我不在,媽會找婉雲麻煩。這次先算了, 就當我沒回來過,以後有機會再說。”他低頭安撫地對楊婉雲說,“不是不想把你介紹給家人,實在是不用在意他們,咱們跟大姐親近就行了,以後你有什麼事就來找大姐。”
徐曉芬也沒勸,拉著楊婉雲的手笑說:“弟妹交給我,你就放心,保證她回去的時候還好好的。”
徐子凡見過姐姐就把楊婉雲送回住處,學習時間緊迫,楊婉雲直接就開始幫鄉親們記錄知識筆記了。而徐子凡則是去送了那封信,對方在京市還是有一定地位的,一看信中的情況立即就安排人去救治那位老人的小孫子。之後他同徐子凡閒聊時,徐子凡狀似無意地透露出此次來京的意圖,想推銷一下他們廠裡的東西。
徐子凡帶來的東西確實好,禮盒裝看著都跟京市一些老字號有得一拚了,那人看後直接叫人帶著徐子凡去拜訪京市的一些工廠、單位。徐子凡跑了一整天下來,收到三份訂單,數額不多,但這是真正把產品銷售到首都來了,對工廠意義重大。而且有些人沒下訂單,卻都認識了徐子凡,這些人物將來好好經營全是人脈,目前看不到效果,長期下去就是巨大的收獲。
徐子凡很滿意地同楊婉雲告彆,揣著新訂單回了東方紅大隊。他去京市一趟就談下三個訂單,劉社長對他大加讚賞,同時對他做的那些事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而京市有單位買食品廠產品的事一傳出去,附近沒買過的都紛紛找到徐子凡下單購買。連京市人都喜歡的東西,那自然是好的,這廣告效益比什麼都管用,算是徐子凡這次出行的意外驚喜。
他回家後把京市的情況跟楊永慶說了說,楊永慶當晚就去牛棚見了那位,告訴他,他的小孫子已經度過危險期,讓他安心。
非常時期,誰也不敢同牛棚裡那些人多接觸,不過徐子凡這次回來,以工廠人手不夠為由,申請讓牛棚裡那些人以後給工廠做活。劉社長其實不管他們做什麼活,反正是來勞改的,隻要勞動、受苦就行。於是徐子凡光明正大地把牛棚裡的人轉移到了幾間破屋子裡,讓他們做些瑣碎的事。
蘇家人一看連牛棚裡的人都開始給工廠做事了,忙找了村裡的老一輩人幫忙說和。這次徐子凡沒有再為難他們,但給他們分的工作也不好,比較辛苦,工分還比彆人低。反正徐子凡說了現在就剩這個活兒,不樂意乾就沒得乾,他們隻能捏著鼻子認了,心裡恨透了蘇晴。
全村人隻要看到蘇家人就能看到得罪徐子凡的下場,尤其是平日裡徐子凡還挺好說話的,就更讓所有人了解到徐子凡是講求規則、堅守底線的人,像蘇家那樣觸碰到他底線的人,多久都不會原諒。這也讓村裡沒有任何人因為徐子凡年輕就倚老賣老,反而都規規矩矩,自發地做好安排給他們的事情。
這也是徐子凡用蘇家立威的意圖,已經成功了。現在他們整個村子擰成了一股繩,全都在像致富那條道上使勁,徐子凡覺得特彆好,更想借著他們這勁頭兒,把事業發展得更好。
工廠一批批貨物賣出去,換東西已經是少數了,大多數都是直接給錢和票。他們工廠積累了大筆資金,等氣候不那麼寒冷之後,徐子凡立即請了附近生產大隊的人過來蓋房。他們村的人都忙著做食品加工趕訂單呢,蓋房隻能請彆人來了。
工廠要蓋、學校要蓋、養豬場、養雞場、魚塘,這全都得蓋。村裡地方就那麼大,全擠在一起跟居民在一起當然不行了。徐子凡趁機又跟劉社長申請到了大隊範圍的擴張,將他們大隊周圍空置的地方都劃給了他們。以前他們離左右的生產大隊都隔一段距離,這次真正是緊鄰在一起了。
其他大隊嫉妒也沒辦法,誰讓他們要開廠辦校,需要地方為公社創收呢?而他們生產大隊的群眾卻是都開始羨慕起東方紅大隊的人們了。各大隊都想把自家女兒嫁去東方紅大隊,平日裡也經常打探他們有什麼活計找人做,對徐子凡能給他們提供活計增加收入,幾乎所有人都是真心感激的,徐子凡在這一片真的是聲名遠播了。
房子蓋得差不多的時候,楊婉雲帶著三個鄉親風塵仆仆地歸來,幾人精氣神都跟走的時候不一樣了。昂首挺胸,非常有自信,眼睛都特彆有神。幾人一進村就被村民們圍住,興高采烈地問著他們在京市的見聞,熱鬨得堪比過年。
楊婉雲微笑著走到徐子凡麵前,輕聲說了一句,“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