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兒,你覺得為父真的要跟新君鬥?找他的麻煩嗎?”
楊慎雖然是首輔之子,但卻不是隻會靠著老爹的小閣老,他聰慧機敏,為人正直,算是楊廷和最好的助手。
聽到老爹的問話,他用情道:“天子新喪,皇位空缺,悍臣滿朝,八方雲動,父親身為首輔,擔著九州萬方,江山社稷。”
楊慎又道:“英宗,憲宗,兩位天子,主嬌法弛,天下洶洶,幸而孝宗皇帝力挽狂瀾,整飭政務,才扭轉了大明的國勢,偏偏孝宗天子英年早逝,先帝衝齡繼位,寵幸宦官,致使閹豎橫行,將孝宗勵精圖治的成果,毀於一旦不說,又滋生了無數亂局,現在的大明朝,已經是千瘡百孔,亂如團麻!”
不愧是狀元公,一開口就滔滔不斷,宛如長江大河,楊廷和微微閉著眼睛,耐心聽著,沒有半點不耐煩,真
是好一對父子情深。
“當下最需要的就是整飭朝綱,清理積弊。內廷二十萬太監要革除,九邊數十萬將士要整頓,吏治要刷新,府庫要充實,各地的流民要安撫,匪類要剿殺……大明朝自立國以來,都沒有這麼難過!”
楊廷和欣然點頭,兒子說得都對。他這些天他總攬朝政,也想大刀闊斧,可真正做起來,楊廷和才發現,要解決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不是一個首輔就夠了。
必須有皇帝的支持。
而且還要君臣同心,其利斷金。
既然如此想,那楊廷和怎麼還腦子抽風,處處跟新君做對呢?
“仁宣之後,孝宗最賢!”
楊廷和緩緩吐出了八個字,“尊奉孝宗,就是為了名正言順!以孝宗皇帝的威望,推行新政,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先帝十幾年的亂政,宦官肆意胡為,敗壞國典,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大明現在百病纏身,必須以大魄力,對症下藥,若是不然,亡國有日啊!孝宗,你若是能多活二十年,該多好啊!”
楊廷和的眼前,閃過那個勤政溫良的身影,這蒼天,也不公平啊!
楊慎當然知道父親的心思,他憤憤不平道:“天下人皆以為父親是想攬權,是想掌控新君,他們哪裡知道,父親心懷蒼生,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大明朝!眼下的亂局,唯有孝宗那樣的聖明天子,才能扭轉乾坤。新君也理應效仿孝宗才是!”
楊廷和苦笑,“唉!我的這番用心,隻怕連新君都未必領會,他現在不一定怎麼恨我呢!”
楊慎眉頭緊皺,君臣之間的矛盾,的確已經很尖銳了。
“父親,等新君登基之後,多開幾次經筵,孩兒願意向新君訴說其中緣由……隻要新君能心懷天下,他就會理解父親,讚同父親的。”楊慎信心滿滿道。
楊廷和咧嘴苦笑,兒子的確是優秀,奈何就是書生氣濃重了一些。要是靠著講道理,能解決問題,早就天下太平了。
經過第一輪的較量,他已經不奢望君臣相得了。
當務之急,是趕快確定名分,隻要大局已定,新君也無可奈何。
明知道要依靠皇帝,卻還要做皇帝厭惡的事情,老夫這是瘋了!
楊廷和在
心裡暗談,可話又說回來,可換成彆人,又能比他強多少呢?
這位首輔大人,終於覺得自己有些力不從心。
隻能盼著明天的事情,能夠順利妥當……轉過天,他和幾位閣老,還包括吏部、禮部、工部等幾位尚書,一起求見朱厚熜。
首輔擺出這個陣勢,自然是要乾大事情了。
“陛下,大行皇帝的兩號還沒有確定。臣等擬定了幾個,還請陛下禦覽。”楊廷和的計劃很周全,他打算以朱厚照為借口,給朱厚熜普及諡法知識,借此給興獻王和孝宗定下名分,這樣一來,他們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隻是楊廷和沒有料到,本來隻是拿朱厚照當借口,卻不想王嶽又冒了出來,“啟奏陛下,臣查閱前朝公文軍報,有一個重要的發現。蒙古小王子達延汗是在應州大捷之後斃命的。臣還不清楚,他的死跟應州之戰,跟先帝有什麼關係?不知道諸位大人,能不能解惑?”
王嶽笑嗬嗬道:“諸位大人,陣斬敵酋,多大的威風啊!這要是真的,先帝可是給孝宗皇帝出了一口惡氣啊!”
青史儘成灰說
有關應州大捷的問題,爭論已經很多了,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