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又打勝仗了!
似乎在王嶽練新軍之後,大明的戰力就猶如開了掛一般,飛速飆升,彆管是對付凶悍蒙古騎兵,還是悍不畏死的倭人,以及朝鮮,包括現在的安南。
真的就好像手到擒來,沒有任何的難度。
這是大明太強了,還是這些國家都集體墮落了?
怎麼太祖,太宗年間,多次征戰,耗損無數,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到了咱嘉靖朝,就一路開掛,所向披靡?
莫非說……真的是天命所歸嗎?
是咱陛下英明神武,洪福齊天,又或者是撫遠伯用兵如神,堪稱孫武在世?
很多人想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就隻能歸功老天。
可是咱福國公崔士林,就相當清楚,他師父的底牌就兩字:砸錢!
當然了,就算給你錢,也不是誰都能花得好。
王嶽就屬於那種比較善於花錢的,也更會花錢。
其實漢唐都證明了,隻要糧餉供應充足,軍械質量過關,士兵訓練充足……這三者兼備,再加上適當的策略,按部就班推進,想打輸都很困難。
而王嶽就恰恰是此道高手。
自從他靠著花錢,砸贏了獨山堡之戰以後,他主導的新軍就在這條不歸路上狂奔不止……
首先是糧餉,這塊朱厚熜抓得很緊,戶部和兵部都不敢克扣。平時如此,遇到了戰時,不管有多大缺口,靠著天津的股市,還有老太後口袋裡的錢,以及王嶽售賣債券,籌措資本的能力。
根本就不是問題。
而且王嶽在北境建馬場,售賣青鹽,搭箭農場……這些舉動,已經綁架了一大批商人。
他們越發認識到,原來對外用兵是有利可圖的。
過去朝廷淨打呆仗,光耗費糧餉,卻不能給大家夥帶來利益,誰願意支持啊?
現在不同了,一聽說要對安南用兵,好些人都主動送錢。
比如武定侯郭家,比如楊家和王家,還有新進起來的張家,全都熱衷此道。
借錢給朝廷,打贏了之後,換取對當地的掌控權。能夠得到特許經營,大發利市。這已經成了他們發財的不二法門了。
糧餉沒有問題之後,軍械也得到了極大地提升。
王嶽接手火藥作坊,他提出了計件工資的製度,對工人進行獎勵……不光是數量,也包括質量,都有嚴格的要求。
總而言之,隻要乾好了,就有賞賜,出了問題,從工匠,到工廠,再到采買的官吏,還有接收軍械的武將……整整一大串,層層追責,一個不放過。
不光本人要受到嚴厲懲罰,包括子孫後代,從軍為官,都要受到牽連。
所以在王嶽的這一套縝密手段之下,大明的軍械質量迅速提升。
這倒不是說,就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隻是說達到了這個時代的相對高度……即便如此,也足夠了。
實際上,王嶽還有一張王牌。
那就是兵源素質,最早進行清丈的順天,到現在已經七年了,當初十來歲的娃娃,都能從軍了。
而且清丈之後,這些孩子還有不少讀了書,認識了幾個字。
這就很恐怖了。
要說他們有資格考科舉,中進士,那是扯淡。
但認字就比不認字強。
當年朱元璋放牛的時候,還跑去私塾偷聽,有了文化基礎,才有了日後的洪武大帝;同樣草根出身的張作霖,也是靠著三個月的私塾經曆,才能從一堆胡子當中脫穎而出。
讀書識字,不用太多,卻也掌握了不斷進步的本領,這一點尤為關鍵。
落實到了新軍當中,就會發現有許多人那麼在行軍過程中,也會抽空看書,而且軍中也鼓勵他們這麼乾,甚至會專門訂閱報紙書刊,分發下來,供大家夥。
於是很好玩的一幕出現了,明明是粗鄙武夫,卻成了整個大明,平均識字率最高的一群人。
識字有什麼用啊?
難道靠著讀書,就能打敗敵人嗎?
顯然,這是不行的。
但問題是正因為有了這麼多讀書識字的武夫,在大明的軍中,漸漸出現了一個群體,那就是參謀!
當這群人出現之後,又一個顛覆性的情況出現了。
明軍作戰,不再依賴某個將領了。
其實在冷兵器時代,絕大多數士兵都是盲目的,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要乾什麼,隻是聽從上麵的命令罷了。
如果情況好,士氣高,還能夠保持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