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朱載基的遷都計劃(1 / 2)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王嶽一下子添了兩個兒子,這倆臭小子都十分健康,在他爹懷裡,一個哇哇大哭,一個又是撒尿,又是便便,整個一個屎尿奔放流。

咱堂堂大明太師,也要受穿開襠褲的欺負,實在是無可奈何,還能說什麼呢!王嶽暗暗發誓,到此為止了,我要是再管不住自己,再哄孩子,我就從三皇港跳下去,死海裡,淹死算了!

他滿肚子委屈,可遠在大明的朱載基卻沉浸在喜悅之中,太子妃生了,生了一個小公主。孩子特彆乖巧可愛。

剛剛學會走路,小丫頭粉粉嫩嫩的,眼睛溜圓,就跟個布娃娃似的。小家夥膽子特彆大,稍不留神,就能闖出禍來。

比如明明是兩條小短腿,卻非要自己下床,摔得四仰八叉,把他爹嚇壞了,這小祖宗還隻是笑,

弄得朱載基都無話可說了,自己這閨女可是真夠皮的。

“本來還打算過些時候,既然你這麼大膽子,爹就帶著你去應天玩玩。”

朱載基沒有撒謊,他抱著女兒,拉著夫人,就從北京出發,乘坐火車,直奔應天。

一直縈繞在他心頭的遷都夢想,早就布局了。

首先,朱載基在應天設立了江南證券交易中心。

這一下子可引爆了整個江南市場。

不得不說,在南方有一批商人,生下來就會做生意,簡直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尤其是對財富的把握能力,更是舉世無雙。

伴隨著大舉開海,除了原本的拳頭產品之外,江南的紡織業快速發展,各種新式紡織機層出不窮。

使用蒸汽動力的工廠如雨後春筍,快速遍及東南,

蘇鬆常鎮,這四府每年向外出口的紡織品就超過四百萬匹。

另外,杭州,泉州,廣州……這些城市也都飛速發展,大量的出口,使得他們積累了相當可觀的財富,

證券交易中心的設立,迅速吸收了大批資本進來。

有著充足資本的供應,東南的工廠不斷擴充規模,需求的機器越來越多。結果就是東南的機器製造業發展起來。

伴隨著機器製造業的發展,需要的理工科人才就快速增加。

為此又專門設立了江南理工大學,應天職業學堂,鬆江海事學堂等等……這一大批新式學堂的建立,又徹底改變了東南的人才結構。

新一批的東南學子徹底拋棄了沒用的理學,傳統的私塾也式微了。

不過不要緊,那些私塾先生並不是失業,相反,他麼找到了新的職業——漢語教師。

這幫人漂洋過海,到海外各國,設立漢語學堂,教授蠻夷讀書識字,還真彆說,十分受到歡迎。

在倭國,在南洋,甚至在印度,隻要會漢語,那就是座上賓,能講幾句子曰詩雲,立刻就是大學問家。

有很多年輕人,會主動來找你,學習外語……彆誤會,就是字麵意思,進行深入友好坦誠地交流。

更有人混成了公務員,掌握了權力。

其中就以印度為罪。

俺答汗求賢若渴,他把國家大事,悉數托付給文官處理。

最初俺答還猶豫過,大明的官吏多貪啊,放權給他們,能行嗎?

可很快俺答就打消了念頭,不是他相信了大明的文人,而是沒得選擇啊!

他為了通商貿易,修築兩個港口,大明文官負責,拿了三十萬兩,一半塞到了腰包裡,然後一年之後,讓他看到了一個勉強堪用的碼頭。

而另一個,則是天竺本地人負責,一年下來,居然連港口征地都沒有完成,準確說,隻完成了目標的百分之十。

四舍五入等於什麼都沒乾!

這也就罷了,什麼都沒乾,該把錢交上來吧!

俺答派人一查,鼻子都氣歪了,三十萬兩,隻剩下不到一萬兩,其他的錢都不翼而飛了。

經過這件事之後,俺答是徹底放棄治療了。

明人不是東西,但好歹乾點人事,可印度本地的這幫人,簡直就是一群奇葩。

一問他們,就不停晃著腦袋,我們也不知道啊……錢不就是用來花的嗎,去哪裡誰能知道?

馬匹本來就是要死的,損失一點馬匹,有什麼好斤斤計較的。

天氣這麼不好,糧食發黴變質,那也是情有可原啊!

就這樣,俺答不斷遭受著損失,最妙的是,這些印度人總能給自己的錯誤找出船新的理由。

至於讓他們反思,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上層的婆羅門侃侃而談,滔滔不絕。

大明講究知行合一,對不起,在這些幾千年的職業嘴炮婆羅門看來,他們是高貴的人群,生下來就是思考的,就是哲學家,用嘴巴來啟迪其他人。

要讓他們做事,那是癡心妄想。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動手動腳了,那還是婆羅門嗎?

這個社會天然被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是掌握了絕對話語權的精英群體,他們敏於言而不能行。另外一大部分,則是實實在在的底層人員。

他們做著實實在在的工作,卻又不能言。而且他們還集體向往著婆羅門的境界,把現在從事的工作當成了一種磨練。

這麼個倒黴的格局,要是能真正做成什麼事情,那才叫奇葩呢!

沒有法子,俺答隻有引入大明的文人,由他們組成管理集團,就像是請一群職業經理人一樣,替他管理天竺。

這麼乾的結果就是每年通過貿易,大明能從天竺弄到三千萬兩以上的利潤。大明的銀行遍布天竺沿海。

晝夜不停,榨取利潤,輸送回大明,送回江南……

朱載基已經計算過了,伴隨著工業發展,大片的農田變成了工廠,城市不斷擴容,更要命的是種植桑樹,棉花,茶樹……擠占農田用地,傳統的魚米之鄉,不但沒法供應糧食,反而需要從外麵進口。

也幸好多了個印度背鍋,每年能提供大量的糧食,又能消化掉同樣多的工業品,總算是給大明的工業發展打通了任督二脈。

兩京之間的鐵路,從京城到開封的鐵路,從西安向西域的鐵路,還有連接江南的鐵路。

朱載基一口氣開了五條鐵路線。

相比起當初他師父王嶽,修一條鐵路,還要小心翼翼,精打細算,他的手筆可是要大多了。

“孤準備募資十億元,用於應天和周圍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十年之內,要把朝廷的各個衙門,分彆遷到應天。”

“準確說是遷回應天,當年太宗皇帝考慮到北元死灰複燃,這才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如今大明國力雄厚,北患徹底消除。遷都應天,抵禦海洋帶來的衝擊,理所當然。我相信這一次遷都,必定帶來南方經濟的騰飛,大明的發展會迎來新的篇章!”

朱載基算是徹底繼承了王嶽和朱厚熜的有點,既任性頑固,又善於畫大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