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院門口,魏寶軍兄妹被人攔住了。
“你倆找誰?”
看門的大爺儘職儘責的,沒有見過的人,絕不讓進門。
“你倆到底找誰?
乾什麼的?
是不是盲流的?”
啥是盲流?
那種逃荒、避難或謀生,從農村常住地遷徙到城市、無穩定職業和常住居所的人們,才是盲流。
在我國特指1953年到1989年30多年間,農業剩餘勞動力或其他擺脫當時戶籍管理自發遷徙到城市謀生的人們。
這個和戶籍管理雙元製有關。
“盲流“這個詞,有歧視色彩和曆史遺痕。
所以魏寶娟一聽這話,小姑娘當時就不樂意了。
這是埋汰誰呢?
盲流?
你才是盲流呢。
你們全家都是盲流。
“我們是來找我嫂子的。
才不是盲流呢,你個老頭咋不會說話呢?”
到底不是自家的地盤,魏寶娟說話還算客氣。
看門大爺都六七十歲了,頭發都白了,聽著這比自己孫女還小的小丫頭指著鼻子罵,當即不樂意了。
“瞅瞅你倆這打扮,不是盲流誰信?”
看門老大爺咕噥一句。
也不怪大爺多想。
魏寶軍這一身衣裳上仔細看還有乾涸的血跡,魏寶娟在車上折騰了一天一宿,頭發都亂糟糟的,看著還真像是流浪的人。
“你們說找嫂子,哪家的?”
這個年代小區裡人還很少,陳家住的小區隻是三層的小樓,樓與樓之間的間距特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