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1 / 2)

紅樓老太太 香溪河畔草 12229 字 2024-03-23

石梅不僅閉門謝客, 還叮囑賈赦父子們不要插手張道爺的事情。

那麼多人要活命,自管有人去收他。

榮寧二府最好片葉不沾身。

半個月後, 張道爺被人發現跌死在山澗。

死得毫無破綻。

據說是天黑趕路, 失足跌落。

刑部介入,周邊沒找到任何的蛛絲馬跡。

這一年中秋,皇宮氣壓低迷。

皇帝病了,誰也沒有心情過節。

太子除了治理朝政, 每日早晚還要去乾清宮伺疾。

民間也不敢大肆慶賀。

榮府裡。

石梅悄悄給孩子們打了各色口味的月餅,卻不敢送人,免得被禦史抓住做文章。

雖然是關著門。

但是, 榮府孩子們的夥食並不差。

石梅無事便給孩子們琢磨各色的吃食。

薯天琢磨各色的粥, 小米粥,碧米粥, 南瓜粥……

冬日來了,便給孩子們煲湯,豬骨湯,牛骨湯,羊排湯,雞湯、飛龍湯、魚湯。

總之想方設法給孩子們補身子。

每日還帶著孩子們登山舞劍,鍛煉身體。

咱們不出去娛樂,咱們躲在家裡鍛煉滋補長個子。

這一年冬月,醇正帝還熬著呢。

結果,惠妃名下的二皇子順溜皇子歿了。

惠妃胡瑩兒哭得的死去活來,總覺得是有人治死了皇子, 要找皇帝做主。

皇後阻攔,她便跟皇後拚命。

皇後不得已,答應讓胡瑩兒遠遠的看一眼皇帝。

結果,胡瑩兒見了皇帝便大哭大鬨,直接說是皇後故意治死了皇子。

醇正帝這些日子偶爾也會清醒,有人探視也會流淚,有些知覺。

胡瑩兒這一哭,算是要了醇正帝的老命了。

醇正帝在這一刻竟然清醒了。

他竟然還說了話:“大皇子怎麼啦?”

醇正帝心裡其實從來沒有把水陽當成兒子。

平日精神好,還能注意言辭,此刻竟然露了破綻。

胡瑩兒沒有聽出皇帝口裡的失誤,頓時抓住皇帝大哭:“皇上,二皇子死了,被人害死了。

他本來可以不死的。

但是,有人故意使壞作梗。

皇兒病了,竟然攔著不讓派遣最好的太醫安太醫……”

胡瑩兒直指皇後害死了二皇子。

因為,她要求安太醫給皇子診脈。

皇後派遣的卻是庸醫。

皇後低頭站著,任憑胡瑩兒犯蠢。

安元芝被下獄,隻是封鎖了消息,可不是她阻攔。

醇正帝眼下卻顧不上誰怠慢了胡瑩兒。

他關心的是自己的血脈,當聽說兒子死了,想著更加虛弱的福哥兒。

醇正帝頓時心頭一熱,嘴裡的鮮血噴射而出。

正趴在床上哭訴的胡瑩兒被噴了一臉的鮮血,頓時發出淒厲的尖叫。

汲汲營營一輩子,方才登基做了七年的兒皇帝的醇正帝,與醇正七年冬月十五,龍禦歸天了。

這一日,石梅正熬了高湯,準備了十幾種涮菜,帶著兒媳婦孫媳婦,重孫子吃鍋子。

大晌午的,忽然從宮中傳出來了三次九聲喪鐘。

喪鐘有講究,帝王薨逝,敲三次喪鐘,每次三下。

後妃薨逝,也敲三次,每次敲兩下。

九聲喪鐘!

石梅頓悟,醇正帝龍禦歸天了。

唯賈葳賈蔚不知。

正式的訃聞發布之前,誰也不敢聲張。

石梅與張氏水靈,麵麵相覷,不敢作聲。

賈蘭已經讀書明理懂得禮儀。

他聽完之後滿臉的肅穆:“老祖,宮中聖駕殯天了!”

石梅頷首,卻伸手摸摸賈蘭:“乖孩子。”

飯還是要吃。

石梅吩咐繼續用膳。

除了賈葳賈蔚,再沒人吃肉了。

一頓飯,鴉雀不聞吃完。

賈敬也悄悄從後花園子到了榮府。

他衝著石梅行禮:“嬸娘,您說,要不要出去打聽一下?”

其實,哪一位聖駕龍禦歸天,大家心裡都有譜。

石梅否決了:“這時候,最忌諱胡亂打聽,宮中有上皇太後皇後太子,自然會安排妥當,咱們聽從安排就是了。”

石梅心頭的枷鎖瞬間打碎了,渾身的輕鬆。

然而,畢竟死了人。

死者為大,要敬重。

這日午時,上皇下令,關閉九門,命令九門提督燕候,全城戒嚴。

城外的奉聖軍,衣不解帶,日夜守備。

十五日夜半,整個京都燈火通明。

榮府接到朝廷發布邸報:醇正帝薨,太子已經在靈前登基為帝。

三日後,冬月十八,醇正帝大祭。

滿朝文武,大小誥命,都要進宮守孝哭靈。

榮寧二府的女眷,一個不拉,全部都要進宮守孝哭靈。

石梅張氏緊張的安排起來。

這年節也不用過了,祭祖也免了,倒是少了許多的事情。

這一回,梅馨兒也不能幸免,要進宮哭靈。

王淑華探春母女再次擔當大任,進駐榮府,主持府務。

賈珣媳婦,賈珃媳婦,也進府幫忙照顧。

石梅張氏水靈梅馨兒祖孫三代誥命,再有寧府的楊氏餘氏許氏婆媳們,天天的進宮哭靈,未時方回。

寒冬臘月,靈堂也不能用炭盆,真是寒冷及至。

年輕人還能夠堅持,年老體弱者在靈前栽倒了好幾位。

新帝水陽覺得這樣不是辦法,故而向太後請示,免除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守靈,隻在家中舉哀即可。

太後納諫,與新帝一起請求太上皇。

太上皇準奏。

一時間,滿朝上下稱讚新帝太後仁慈仁義。

石梅得已從哭靈隊伍裡脫身而出。

楊氏再次把孫子重孫子送進榮府,托付給石梅。

二十一日後,臘月十四。

醇正帝棺槨起靈,運送至孝慈縣皇極殿。

醇正帝將在此停靈三月,等開年之後,運道地宮下葬。

一路上病倒的文武官員不計其數。

好在杜閣老羅閣老的歲數都超過了七十三,並不需要前往孝慈縣。

故而,由太子帶領其餘三名內閣六部文武前往孝慈縣。

上皇則帶領兩位閣老留守京都,臨朝聽政。

燕候的步軍統領衙門護送新帝去了孝慈縣。

賈赦的奉聖軍則留在京都,拱衛皇城。

正月初一,正旦日。

上皇擬定了新的年號:熙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