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1 / 2)

閒唐 春溪笛曉 5958 字 8個月前

不知是不是被李元嬰胡吹海吹吹得有些膨脹, 李承乾等李元嬰走後把整篇文章重讀一遍, 竟也覺得這文章寫得酣暢淋漓,全然不見往日下筆時的瘀滯。

這是他近年來頭一次沒把寫文章當煩人的任務看待, 如今停下筆來還有點回味剛才那種感覺,尤其是想起李元嬰那番話他就樂。

李元嬰說,這是他從於誌寧勸誡他的話裡得來的靈感, 覺著這種一套大道理砸下來把你砸蒙的勸人方法很棒,任誰聽了都會被說服!說服就好辦了!這好看的高帽子你想戴上,多少得乾點實事才行,要不然我就用誇你的話來罵死你!

這話說得有點糙,不過話糙理不糙,李承乾越琢磨越覺得是這個理。

平日裡,於誌寧他們不就是這樣要求他的嗎?先說他是太子, 然後要求他這要求他那, 若是他做不到就噴得他狗血淋頭,順便去父皇麵前告他一狀!

現在他要和李元嬰乾正事, 他隻消把這篇完全符合他們觀念的文章呈給孔穎達他們,孔穎達他們不得給他推一批讀書人出來把這件事辦妥?

李承乾以前最不耐煩這些事, 學不來文人那些彎彎繞繞的東西, 不想經李元嬰這麼一鬨騰,眼前反倒豁然一片,全沒了往日那束手束腳的感覺。

李承乾說乾就乾, 收拾好文稿,整了整衣冠, 徑直去尋孔穎達說話。

要說如今誰門下的讀書人最多,自然是孔穎達無疑,畢竟他不僅門生眾多,還管著李二陛下頗為看重的國子監。

李承乾把李二陛下讓他與李元嬰一起安頓流民的事與孔穎達說了,人肯定能找地方安置下去,隻是要怎麼讓他們往後能靠自己生活下去、成長成於大唐有用處的人還得費些功夫。接著李承乾便把他在李元嬰一路鼓吹下寫出的文章取給孔穎達看,等待孔穎達的答複。

孔穎達沒想到李承乾還會主動寫文章。與愛好文學的李泰不一樣,李承乾對文治方麵不太感冒,隻愛上馬彎弓,平日裡要他多看點書、多寫些文章他都不願聽,如非迫不得已他決計不會把筆拿起來!

孔穎達老懷大慰,接過文章仔細一讀,發現文章條理分明,主題突出,句句都在情在理,寫得動人至極。他看完了,也覺得天子腳下竟有這麼多人無家可歸,老無所依、幼無所養,著實讓人痛心!

而太子與滕王所求的,不過是尋幾個讀書人給這些無人撫育的孩子開蒙,叫他們識字做人,將來也能成為有用之人!

這樣拳拳的愛民之心,孔穎達讀完自是動容不已,當即應了下來,少有地誇了李承乾許多句,給李承乾打包票:“殿下放心,老臣一定儘快辦妥此事,過幾日便讓人去葵園那邊。”

李承乾聽孔穎達一口應承,心裡也高興,難得主動留下與孔穎達多談了一會才離去。

孔穎達雖是刻板嚴苛,卻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見李承乾有此轉變心中大慰。待李承乾走後孔穎達起身在直舍內踱步兩圈,決定去求見李二陛下,與李二陛下提一提此事。

李二陛下還不知道李元嬰當真收留了三百餘人,聽孔穎達說完才曉得李元嬰還真把人安置下去了。

孔穎達對此有些疑慮:“滕王還小,如此多流民安置在他的田莊上怕是會出亂子。”

不說這些流民之中是否有居心叵測之人,光是給他們吃的住的也得費不少錢!更彆說原來在田莊上謀生的人與這些外來者也會生出矛盾,無論治國治事向來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人一多,必然要分走原來已經分好的東西,誰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勻出來給彆人?給誰多給誰少都不可能讓人滿意!

滕王到底才十歲,如何應對得了這些事情?

換成以前,孔穎達肯定不會關心李元嬰能不能搞定,可李元嬰拉著李承乾出麵,孔穎達就不得不替李承乾考慮了。畢竟李元嬰丟了名聲沒什麼要緊,太子若是行差踏錯問題可就大了,一不小心可能會動搖國本!

李二陛下看出孔穎達的心思,笑道:“元嬰還小,不是還有承乾嗎?承乾身邊有孔卿你們在,莫說三百人,便是三萬人也是能安置好的。朕將承乾交托給你們,就是想讓你們把他教導成遇事能決、遇難能解的儲君,朕相信孔卿你們一定不會讓朕失望。”

孔穎達得了李二陛下這番話,心中大定,取出李承乾寫的文章給李二陛下過目。

李承乾的文章寫得不如李泰有文采,但勝在言語中正,句句切理,讀來流利酣暢,絕沒有半句矯揉造作之言!

李二陛下戎馬半生,即位後反而對文治尤為看重,看完孔穎達呈上來的文章自是心中大悅,派人去給東宮送了許多好東西作為嘉獎。

畢竟,李二陛下如今每日所想的不過是如何把這大好河山治理好,以及如何讓大唐世世代代都能長治久安,太子能有所轉變,不再耽於遊獵玩樂,於李二陛下而言自然是最值得高興的事。

另一邊,李承乾正命人去給李元嬰湊“象軍”,不想竟有人從李二陛下那邊送東西過來。

東宮什麼都不缺,可李二陛下賜下的東西和自己弄來的哪能一樣?這些東西裡有的是給他的,有的是給他兒子李象的,李承乾拿到跟前看了,心裡百味雜陳,一時竟想不起他父皇上一次對他表示滿意是什麼時候。

李元嬰可不知道李二陛下父子間的事,他聽李承乾遣人過來說夫子的事孔穎達應下了,便不再擔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