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1 / 2)

閒唐 春溪笛曉 6293 字 8個月前

上回朝廷戰事捷報還是黨仁弘平羅竇反獠, 高昌的捷報用最快的速度傳回來, 讓李二陛下大為快慰,迫不及待地召長孫無忌與房玄齡他們入宮分享這個好消息。

雖說平高昌的過程順遂了些, 可拿下高昌總是樁大喜事, 這是個重要的運輸關口, 按照李二陛下的意思當然是直接把高昌收為所有,設為隴右道, 置安西都護府轄之。如此一來,大唐的疆域便往西延伸了一大截。

李二陛下與房玄齡他們商量完, 高興了一宿。眼下侯君集他們還沒回京, 這消息也隻能讓大家歡喜一下,還沒到慶功和設府的時候, 第二日上朝時李二陛下沒立刻拿出來與百官同樂。

由於心情好,這□□會進行得頗為順利, 許多事務都是稍一討論便過去了。

許多人都能看出李二陛下心情挺不錯, 通常來說,每到這種時刻就該魏征出來潑冷水了。然而沒等魏征醞釀出勸諫的話來, 後麵的班次竟有人搶先手執笏板高高舉起, 表示自己有本要奏。

李泰不由往開口之人看了一眼。

上回他暗中著人去散布太子驕奢淫逸之事, 不少人都上了套, 齊齊站出來彈劾太子。這次他故技重施叫人出去暗暗挑引幾句, 成效卻不怎麼好, 畢竟李元嬰是滿朝皆知的渾人,惹急了他能給你耍賴打滾的那種, 等閒不會有人願意沾惹。

李元嬰隻是讓人賣個茶,又沒做什麼特彆出格的事。能到朝會上來的這些大臣裡頭,哪個家裡沒幾樁生意?頂多隻是交給下人或者遠親打理而已。

所以,眼下站出來的不過是個想要借李元嬰揚名的言官。

上有所好,下必甚至,李二陛下立起了魏征這麵鏡子,大肆鼓勵百官暢所欲言,底下的人自然也絞儘腦汁發表自己的各種看法、提出自己的各種建議。有的人是有真本事的,沒蹉跎多久就步步高升;有的人是繡花枕頭,讀了滿肚子墨水,要他辦事和提建議時兩眼抓瞎,李二陛下自然不可能重用。

眼前這人就是這樣的繡花枕頭,擱在平時李泰肯定看不上眼,但現在李泰心裡特彆期待他開口。就李元嬰做的那些破事,寫個一天準能寫出封夠他喝上一壺的彈劾折子!

李二陛下不知道這事是李泰私底下攛掇的,聽到有人說有本要奏自是允對方開口。

這言官得了李二陛下許可,當即洋洋灑灑地念起自己精心炮製的彈劾折子來。

此人文采出眾,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囉嗦!頭一段無關要旨的開頭便有幾百字,他聲音又屬於平板無波的那種,若不是還記得不能殿前失儀,一些武官都想倚在憑幾上呼呼大睡了。

切入主題後,這人囉嗦的毛病變得更加嚴重,洋洋灑灑千來字念下來,表達的隻有一個意思:“區區一斤茶葉居然賣出八百貫錢,滕王身為陛下的親弟弟,怎麼能做出這種事?”

接著他還用洋洋灑灑幾千字敘述起李元嬰過去乾的壞事,直接從李元嬰五歲那年以雪埋人寫起!可惜的是,他才提到“貞觀七年”,李二陛下已經擺擺手表示自己知道了,這都不隻是陳年舊賬了,簡直是爛賬!

眾人都在心裡大喊“陛下英明”,再叫這人說下去,這場朝會不知要什麼時候才能開完!

李元嬰又不是太子,好財也沒礙著誰,李二陛下自己親自出手幫他打廣告了,彆人能說什麼?真要噴的話,也要噴李二陛下才是,可惜這人沒魏征的能耐,不敢直接將矛頭對準李二陛下!

李泰暗恨在心,怎地隻有這麼個蠢貨肯站出來不痛不癢地彈劾幾句?就他這種彈劾法,李元嬰會有事才怪!

李泰在心裡憤懣不已,坐在他前頭的李承乾卻有了動作。

李承乾執起象笏開口道:“兒臣有事要奏。”

李承乾鮮少在朝會上說話,不缺席就不錯了,難得李承乾主動開口,李二陛下自然欣然頷首,示意他儘管說。

李承乾取出一份文稿讓人呈給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不明所以,打開那卷文稿一看,上頭的字有點熟悉,寫得和千金茶盒子上頭的“借問好茶何處有?千金堂內千金茶”一個樣,顯見是他那幺弟寫的。

李承乾道:“這是滕王昨日給我看的,他才剛學寫文章不久,昨日寫好這篇文章覺得心裡沒底,拿來給兒臣讓兒臣幫他看看,讓我先幫他看看有沒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回頭他再呈給父皇。”李承乾頓了頓,看了眼剛才說話的言官,“若非剛才有人彈劾滕王,我不會在沒經滕王允許前就拿出來。”

其他人你看我我看你,都看見了對方眼底的好奇:那混世小魔王寫了什麼文章,居然能讓李承乾拿到朝會上來說?

李二陛下把那稍顯稚氣的文章看完,掩卷讓人把它拿回給李承乾,吩咐道:“承乾,你給大家念一念,讓大家都聽聽這個被罵作胡作非為的家夥是怎麼想的。”

李承乾依言取回文稿,不疾不徐地給文武百官念出李元嬰這篇文章。

論文采李元嬰和剛才那位文官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他倒是一點都不囉嗦,開頭就把賣茶獲利幾何的事都列了出來,不過三四百斤茶葉,賣出的價錢可以換回無數石米糧,這個利潤是非常驚人的!

這麼一大筆錢,李元嬰一點折扣都沒打就在文章裡寫了出來。

李元嬰還在文章裡寫,他與蕭德言談論賦稅,知曉為了鼓勵南北貨易,各種買賣都是不收稅的,但是他認為茶利甚巨,若不收的話可能會導致百姓紛紛不種糧食種茶葉。

李元嬰提出,為了大唐社稷長治久安,往後茶葉買賣按照漢時的商稅來收,直接來個十稅一!

李元嬰還進一步提議,往後已有的、必須的行當還按照以前的慣例來,若是有個什麼新事物、新買賣,那必須經由朝廷來判定需不需要納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