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最要緊的,是先安置好受災的村民。
現在大家最看重的莫過於糧食,因此家裡臨時搭建的庇護所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糧倉。畢竟冰雹加大雨,糧倉要是漏水,一家人一年的生計都會成問題。人苦一點無所謂,糧食是一定要保住的。
而做為糧倉的房間,除了存放糧食的倉桶外,剩下的地方都不會很大。而且還要放置搶救過來的其他物資,剩餘空間更小。一大家子擠在這不大的空間裡生活,連睡覺都隻能輪流在搭的木板床上睡,活動空間更是沒有。
村裡也有幾戶房子比較好,受災也不影響居住。也都騰出幾間空房來,願意接收無處可躲的村民。不過數量有限,能接收的人也不多。
況且大多數人都不放心自家的糧食,因此多半都是家裡有老人或小孩的才會送過去,大部分人還是選擇堅守在自己家。
就這樣的生活,千歲村村民們已經堅持快半個月。
隻能說末世將人類鍛煉得越來越強大。
以前一點災難就會令人哭天搶地,如今再大的災難,人們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各種變化,隱忍,堅持,也變得更會隨遇而安。
煉瑤將巫慶峰從藥房裡拖出來,讓他先給村裡建兩個牢固的庇護所。南北各一個。
就象末世前,他們去的多邦村在山上建設的庇護所一樣。
不光是現在能用,以後遇到情況,這裡也可以用。
巫慶峰建的房子自然是最牢固的,而且他建房的速度煉瑤是見識過,兩棟房子,雖然麵積大點,頂多不過是一天的時間。
全村五十戶人家,每家至少得有一間房。北邊的人少,修個二十間房的還有多,南邊得修四十個房間才行。還有公共廁所、浴室和廚房。
基本的生活設施到位,其他的就不管了。
巫慶峰見多識廣,很快就在心裡勾勒出庇護所的樣子,動起手來也飛快。
村裡整體地勢偏低,因此庇護所要建在相對高一點的地方,也隻能找個土層結實的半山坡。
巫慶峰火土雙靈根,神識放出去,很快就能感知到地底下的情況。因此沒花多長時間,就選定了靠西邊的一處山坡。
這裡山體不高,土層結構緊密,不易造成滑坡,而且地勢相對較高,也不容易被水淹。
至於其他條件,巫慶峰不是專業的地質學家和建築學家,也考慮不了這麼多。他隻是建一個簡單的庇護所,沒想要將它打造得十全十美。
巫慶峰動起手來飛快,比當初他們在南麓建的小院還快。
煉瑤站在他身邊,就看到一堵堵牆飛快地拔地而起,很快就建成一個兩層的樓房。
吸取這幾年末世的經驗,屋頂除了一個平頂外,又加了一個人字形屋頂。隻是這個不再需要用瓦鋪蓋,而是巫慶峰直接凝成,與整棟樓融為一體。
樓房四麵還有一條連貫的半封閉走廊。這樣房間與外麵有個緩衝的地界,加上其他措施,既能隔冷也能隔熱,用途很大。
房間裡,巫慶峰也都弄了一個火炕和一個灶台。天熱可以去公共廚房,天冷反正要燒炕,也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