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種種,在文兒大腦中浮現出來,那句玩笑話,她可從來未曾忘記過。
蕭瀟看著文兒,她講著,卻突然停了下來。“然後呢?”
文兒回過神來,“嗯?然後我就認識了幾位皇子,之後常與他們一起讀書下棋,與他們接觸多了起來。”
“皇子們那時都還年輕,我記得那年吳王還不是吳王,那時他的封號是蜀王。”文兒繼續說著。
“蜀王?”
“對,那年他十三歲。之後我常常可以看見他,文采斐然,武功也好,在圍獵比賽時,在各位皇子中,他總能得第一,皇上還誇他,說他箭不虛發,有他當年的風範。”
“對了,我記得皇上的箭術就很好,不過知道的人不多,皇上在政治上的光芒掩蓋了。”蕭瀟說著,李世民畢竟是自己最喜歡的皇帝,他的很多文章,隻要手機上出現,總會點進去看看。
“怎麼會呢?皇上箭術斐然,很多人都知道,民間有很多佳話,畢竟皇上之前是帶兵打仗的,留下很多英勇事跡。”文兒反駁說道。
被文兒這麼一說,蕭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畢竟不是一個時代的人,現代人大多都知道李世民是偉大的千古一帝,政治上成績無可取代,外交政策更是將名聲打到國外。可又有幾個知道李世民箭術不凡呢?
“我是說,在我們梁國,知道的並不多。”蕭瀟隻能這般搪塞過去。
“原來是這樣啊!”文兒點點頭。“不過我與蜀王相處時間不是很多,他不喜歡有人跟著,常常隻是遠遠看著。”
遠遠看著,這不是暗戀嗎?天啊,他們那時候那麼小,也就剛剛初中生,那時的戀愛恐怕是最純粹的,也不會被掛上早戀的標簽,蕭瀟心裡想著,
“蜀王我們認識那年,他便被任命為齊州刺史,之後一年,都不在京城,我也都沒見過他,再見他便是一年之後了。”
“刺史…可他不是才十三歲嗎?”蕭瀟不敢相信,那麼小就當官了?就離開父母,在外闖蕩了。
“是啊,在皇子中,蜀王是第一個離開長安的皇子,太子與現在的魏王還在宮中安樂時,他早已在外曆練了。”文兒說著,臉上黯然,李恪從齊州回來,文兒父親便向皇上請紙,想賜婚與李恪,將我許配給李恪,可皇上總是猶豫不決,搪塞過去,反而想把文兒賜給太子殿下。
文兒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晚上,她準備去找父親,問問皇上怎麼說,而正巧在門外,她聽見父皇也母親的對話。
文兒母親“今天是怎麼了,你臉上怎麼這麼難看,難道朝堂之上出了什麼事?”
文兒父親搖搖頭,歎了口氣,“不是國事,是家事,是我們家文兒的事啊!”
文兒在門口聽見此句,停下腳步,沒有敲門進去,反而躲在一旁,聽了起來。
文兒母親,“文兒的事,什麼事,可是為了她的婚事?”
文兒父親,“是啊,我今天不再暗示皇上,我和皇上直說了,想讓文兒與蜀王定親。”
文兒母親焦急,看他這般模樣,難道是拒絕了,“難道皇上覺得我們家文兒配不上蜀王?”
文兒父親無奈,“恰恰相反,皇上絲毫沒有覺得配不上之說,反而想將文兒許配給太子或是四皇子李泰,絲毫不打算許配給庶出的蜀王。”
文兒母親站起身來,完全不明白,“雖然文兒是嫡女,但蜀王英明果敢,以後發展不比四皇子李泰差,太子我們自是舍不得讓文兒進宮,皇上這是為何?”
文兒父親,站起身,扶著文兒母親,讓她坐下,“你先坐下吧,我一開始暗示皇上時,以為皇上沒明白,才遲遲沒有下旨,但今天與皇上直說,被皇上婉言拒絕後,我想了整整一個下午,才悟出皇上的用意啊!”
“那你快說說,皇上是怎麼想的,我們家文兒對蜀王,可是很中意的,蜀王對文兒也算不錯,這樁婚事,我一直以為是板上釘釘的事啊!”文兒母親說著。
“你想想,我負責的是什麼?是長安城內個個軍隊的權限,皇上寧可讓文兒跟太子與四皇子,也不想讓文兒根蜀王,恐怕是怕往後蜀王奪嫡。”
“開什麼玩笑,蜀王現在才多大,不過才十四歲,奪嫡,皇上想的也太遠了吧!”
“這就是皇上的高明之處,先皇在時,不就是因為沒有控製好局麵,給當時為秦王的皇上權限太大,才有了玄武門之變。皇上自己的經曆在前,又怎會放任蜀王發展自己的勢力。現在想想,也難怪,自兩年前,皇上下朝後,與大臣討論學問時,總會讓太子與四皇子參與其中,卻從不見蜀王參與。恐怕兩年前皇上就開始防範蜀王了,又怎會讓文兒嫁給他呢?”
作者的話:大家可能覺得為有些誇張,但其實不然。
據《新唐書》載,當14歲的少年李恪於貞觀七年(633年)赴山東任齊州都督前,唐太宗對左右說:“吾於恪豈不欲常見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屏,吾百歲後,庶兄弟無危亡憂。”(譯文:不是我不想常常見到李恪在身旁,但太子皇位早已有主了,讓他在外地當官,這樣即使我死後,他們兄弟間也不會自相殘殺)此時,李世民的太子還是長子李承乾,而李恪也隻是個14歲的少年。
有此可看太宗很早就擔心李恪奪嫡之心。但史書沒有記載李恪奪嫡的任何事件,我認為無風不起浪,魏王李泰與太子奪嫡史書中都有記載。
而且史書中對李恪及其母親楊妃記載都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