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流民小女孩兒, 李益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他們一家人口比較多,大多是青壯,除了父母之外, 還有不知道是他叔叔, 還是兄長的人。彙聚在一起九口人, 除了三個孩子之外, 都是青壯,而且以男丁為主。
也是因為這個,他們一家日子不是最難的。至少不會有人隨便欺負他家,逃難路上的一點兒存糧也沒人去搶。就連路上捕魚、剝樹皮、挖草根什麼的,也能占到比較好的位置——古人的‘多子多福’觀念就是這樣來的, 家裡人多一些, 哪怕是逃難路上也強一些。
可彆說越生越窮!至少在古代底層百姓那裡不是這樣!
因為他們養孩子的成本就是喂口飯吃,養到半大, 孩子就能幫著乾活了...至於長大之後家裡分家會分薄財產......
這就是笑話了!古代底層百姓很多數都是佃農或者半佃農, 就算擁有土地, 也是很少一點兒,能有什麼家產?沒有家產來分,自然就更沒有所謂的‘分薄’了。
然而就算是這家這樣, 日子依舊難熬,逃難路上就算是貴人, 日子也不好過,何況他們!
這家人裡這個小女孩最可憐, 原本就瘦瘦小小的, 家裡有了一些食物,也是優先給青壯——倒也不能說這是錯的,眼下就是需要青壯保持‘戰鬥力’, 這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這也是古人遇到災荒年間就選年幼的兒女賣的原因之一。
不賣兒賣女,難到賣地?那樣度過了災年之後怎麼過日子!也不能賣老婆、賣青壯,家裡的地之後總是需要人耕種的...‘精打細算’之後,還是賣小孩子最合適。
很殘酷,但卻是特定環境下不得已的選擇。
青壯之外,小女孩有一個年齡相仿的哥哥(也或許是弟弟,畢竟女孩子瘦瘦小小的,看上去似乎比實際年齡更小),還有一個更小的弟弟...對於家人來說,更優先保住誰,似乎是不用考慮的事了。
因為和自己的女兒年齡相仿,所以李益特彆注意過這個小女孩。
此時他躑躅了一番,來回踱步,終於還是心軟占了上風。叫來仆從吩咐道:“去問那人家,家裡的女兒賣不賣,給念娘做個婢女。”
仆從是跟隨李益多年的,忠心耿耿,說是仆從,其實是左膀右臂一樣的心腹。聽他這樣說,連忙勸道:“郎君,這大可不必啊!在丹陽安頓下來之後,給女郎買個婢女十分容易!眼下天下百物皆貴,就是人口極賤!此時買來,不知活不活的來...還得一路白養一個。”
“我是見那孩子可憐,看著要活不下去了,隻當是行善積德了。”他是北方來的,北方信佛者很多,他不算信徒,但對於‘行善積德’的說法是有些相信的。
他希望這能給他的孩子積德,最好一切福報都給到他的念娘身上。
仆從知道郎君是好人,歎了一口氣,就去同那家人商量了。這件事本不難,此時這些流民是想要賣兒賣女卻不能,若真成了人家的奴仆,反而能活命!現在女兒被人家看上,不止女兒活命,自家還能得好處——他們是在兒子和女兒之間選了兒子,但如果可以,也沒人想要自己的孩子去死。
隻是其中一個男人還有話說:“你家既然要買人,何必隻要一個?我這侄兒已經半大,買回去之後就能做事!”
仆從板著臉:“我家郎君隻要一個婢女,賣不賣?不賣我再去彆家問!”
他很清楚,不能給這些人可乘之機,真讓他們以為自家很看重這個小姑娘,還不知道會有什麼變故呢!
那家人雖然人多,卻也比不上李益一行全都是壯年漢子,哪裡敢說什麼。得了兩個胡餅之後,就將女兒交給了人家——七八歲的小女孩,就值兩個胡餅。就這樣,周圍的流民卻都用羨慕的眼光看著這個小女孩和她的家人。
這個小女孩可以活下來了,他的家人也得到了兩個大胡餅...兩個胡餅足夠一個人在絕境中多堅持好久了!說不定這就是一條命!
也因為李益這個舉動,流民們有些騷動,他們看到了一種希望...這顯然是莫大的諷刺,這麼多人,都將出賣自己本身當成是一種‘希望’。
這也是之前李益猶豫的原因,救一個小女孩而已,他是救的起的,就怕這個舉動落入到有心人的眼裡,引起什麼不好的事。但眼下事情已經做了,也沒辦法反悔了,他隻能讓仆從們今天更加警醒,免得快到丹陽了,最後卻陰溝裡翻船。
“嘿!某可看見了,好多糧食...如今逃難到南方來,竟然還能買婢女。”就和李益預料的一樣,確實有人看在了眼裡。
旁邊一個瘦猴一樣的男子‘嗐’了一聲:“那可不是逃難來的!人是販貨的商人...要我說,一不做二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