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盈記憶起上輩子的事之後, 或被動、或主動地令一些東西提前出現了。其中看似不起眼,其實對他生活影響極大的,就是吃喝一道!
看起來不過是小事, 但人人都要吃喝,而且是日日吃喝不斷!許盈就算是想藏拙收斂, 也不會應在這上頭...雖然勢族郎君整天給家中庖廚寫菜譜感覺有點兒怪怪的, 但為了不去難為自己的舌頭和胃,許盈義無反顧!
許盈麵前這滿桌‘零食’就是明證,過去他是今天帶來一樣新點心, 明天帶來一樣新菜色, 日複一日, 他的食譜竟然已經和上輩子沒什麼差彆了。
而作為重要飲品的茶,在許盈這裡自然是早早就有了改進的。
此時的茶不隻是像後世人所知的,會加入各種各樣的零碎食物(這在後世某些地區依舊有流傳下來,有些地區飲茶會放芝麻炒米之類)。更重要的是,茶葉炮製技藝就有本質不同!事實上,現代人熟悉的炒茶是明清時期才發揚光大的!
最開始茶葉作為西南、巴蜀地區的特產。隻有當地人能享用, 一般就是摘新鮮的。這樣茶葉味道不是很重,但當地人也沒想過特意去保存——就像每個季節都有的蔬菜一樣,除非是做成鹹菜、乾菜,不然也沒人去保存,大家都是吃當季的。
後來茶葉傳到了產地外,要運輸, 而且成為比較受歡迎的飲料,全年都有了需求,這才考慮到保存的問題。
一開始的保存手法有多粗糙不用多提,但至少現在茶葉的保存法已經相對成熟了。
現在茶葉一般會做成茶餅, 隻不過這和宋代流行的團茶還不太一樣。此時製茶餅一般選用老葉,用米膏相和,然後做成餅狀,陰乾後保存。等到飲用的時候,茶餅還需要炙烤到變色,這才能搗成碎末衝泡。
這樣的茶飲料還得放輔料,芝麻、杏仁、炒米什麼的,還在許盈接受範圍之內。但主流的放蔥、放薑就真的敬謝不敏了。
此時對這種茶飲料的認知有兩個,一則提神,二則醒酒。
許盈肯定是喝不來這樣的茶的,至於團茶,則是不懂製作方法,所以他乾脆跳過了這一步,專攻起炒茶來。
雖然宋代以前都沒有炒菜,這個時候更是連真正的炒鍋都沒有。但以現在的工藝,做個鑄鐵鍋卻是不難的,隻不過成本稍微高些罷了。有了炒鍋,炒茶就要看炒茶師傅了,而在許盈這裡,就是他籠統地說明炒茶的一些注意事項,剩下的就看他們自己領會了。
或許一開始都是失敗,但次數多了總會慢慢接近成功。
其實原本他在東塘莊園時,莊園內並無茶樹,但從彆處引種也容易——茶樹此時早就出蜀了,彆處也就罷了,荊州已經很成氣候了,荊州茶在此時也是有名的。江州雖然沒什麼規模,但確實有人在種!
許盈隻圖自己喝,種的不多。茶葉長出嫩芽之後就令人掐了去炒製,每年就十分富餘了。如今不僅有基礎的綠茶,還根據發酵程度的不同,得到了紅茶和黑茶...他自己是很得意這個的,隻可惜時人飲茶習慣和他完全不同,他也隻能自己私下得意了。
眼下楊微如此捧場,還要續杯,倒是讓許盈有種受到認可的感覺。
“也是難得,若衝這裡竟有茶茗。”楊微這話說的理所當然。畢竟按照此時做茶餅的手法,茶的保存時間還是有限!而此時又多用老葉做茶餅,即是說,舊年的老茶難以保存到如今,而今年的新茶還未得呢!
許盈對此沒有過多解釋...他這裡有去年的陳茶,放的越久越好的黑茶先不說了,就是綠茶也還有呢!炒茶就是耐得住存放!
但他拿出來待客的茶並非陳茶,而是今年的新茶。
茶葉有幾個采摘期,這也成了一些茶的種類,比如‘社前茶’,就是社日之前采摘的茶,這大概是清明前半個月,此時的茶最為細嫩。又比如火前茶,就是臨近清明節采摘的茶(後世寒食節和清明節合流了,清明節有了不動火的習俗)。
另外,還有大名鼎鼎的雨前茶,是清明後穀雨前的茶,也被普遍認為是最好的茶。此時是茶生長的快速期,茶葉內積累的內含物比較多,茶味最好!至於穀雨後、立夏前最後一波茶葉,則過分粗老了,往往隻做劣茶。
或許有的人覺得火前茶(明前茶)細嫩,比雨前茶更好,稱前者為極品,後者隻為上品。但單純以個人品味來說,許盈是更喜歡雨前茶的。
不過此時這時節,從東塘莊園送來的隻能是社前茶了。許盈本人並不偏好這種太早的茶,東塘莊園那邊了解他的口味,送的也不多,很大程度上隻是嘗個新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