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衡向許盈透露了這些年輕人的性情、心思,之後又著重評價了其中七八子,每一個人都有相應評語。無外乎這個道德楷模,那一個能力超群雲雲,總之各有用處。而這些年輕人中,鐘衡最看好一個叫‘趙澄’的年輕人,告之許盈,其餘人用不用、如何用,不用他多說什麼,左右他開府之後聘用人才已有一套體製。隻有這個‘趙澄’心性出類拔萃,兼有大才,唯一缺乏的是曆練,曆練好了難保不是一個‘蕭何’。
他希望許盈多關注這個年輕人的成長,若是覺得不錯,當成學生來培養也是可以的——反正許盈已經培養了好幾個學生了!在鐘衡看來,許盈還真有點兒當老師的天賦,幾個學生也是少見的出色。
當然,這看在有些人眼裡,其實是許盈‘天明所在’的征兆。所謂‘雲從龍,風從虎’,帝王遇良材,不就是那麼回事嗎!
趙澄是個剛到弱冠之齡的年輕人,他本人出身勢族,隻是家族本就名聲不顯,如今僑居南兗州更是衰落!按照時下觀念,他雖是勢族子弟,卻也和寒門子弟差不多了!一些勢頭好,有權有勢的寒門子弟說不得還比他強得多呢!
出身在這樣的家族,趙澄既能夠了解到統治階級的種種,得到比較好的教育,又不像此時大多數勢族那樣脫離實際...主要是他這樣的家族,生活中沒法不考慮一些實際問題。再加上與市井接觸避免不了,他這個人還是很接地氣的。
本來就天資聰穎的趙澄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後,既有極高的素養與眼界,同時又不乏實乾。
事實上,在南兗州之時,他與幾個同輩就有‘六駒’之名。若不是他家族不夠給力,他的名聲可能還要更大,不會局限於南兗州——當然,若真是那樣,他也可能等不到現在才出仕了。年紀小一些不要緊,總有地方方伯要招賢納士,令這些名聲在外的青年才俊為吏。
這種‘吏’和胥吏可不同,出色的大族子弟在家鄉受方伯征召為吏,往往被認為是鍛煉實務能力的途徑,並且在方伯身邊還能向更多出色的人學習,有益而無害!
許盈不動聲色地看了一眼趙澄,與此同時,趙澄也在默默觀察許盈。
許盈的名字他早就聽過無數遍了,在許盈發兵討袁之前,許盈本就是海內一等一的流量了!哪怕中原地區因為各種原因,他的名聲要小些,南渡小朝廷統治範圍之內,他的名聲也稱得上‘如雷貫耳’!
許盈成名很早,所以趙澄懂事的時候許盈就已經有了偌大名聲!從這個角度來說,趙澄是聽著許盈的事跡長大的!對於許盈,他有一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說實在的,崇拜許盈的年輕人在即將見到‘偶像’的時候往往會有一種患得患失...沒辦法,就算有人因為利益黑許盈,許盈在崇拜他的人那裡也是極其傳奇的。隔得遠的時候還好,真要見到真人了就會擔心‘失望’。
要是見到真人之後,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又該如何呢?
許盈好生勉勵了這些南兗州士子一番,然後就讓吏部的人安排他們的工作。對於鐘衡特彆提及的趙澄,許盈是多放了些注意力,但他沒有再趙澄身上搞特殊待遇——若真是人才,必然會如同錐在囊中,鋒芒畢露。
他要做的隻是關注這個年輕人的成長,給他提供發揮的空間、成長的餘地、必要的引導。
趙澄此時還沒有發現他已經進了許盈的夾袋,隻是懷著對‘工作’的期待,以及一絲躍躍欲試,入職了幕府——因為他的長處,也因為他自己要求的,他被安排到了兵部。當然,他不是要做武職,他隻是很精於調配後勤而已。
南兗州那塊地方,他這個能力有發揮的餘地...鐘衡就是見過他這方麵的能力,才注意到他的。
趙澄之所以決定來京口,一方麵是因為對許盈的崇拜,欲拜其為‘明公’,另一方麵也是真的認可許盈北伐的誌向...不像一些僑居大族北伐是為了返回故裡,趙澄更多出於儒生的誌向。
真正的儒生是有天下為己任的胸懷的,太平盛世要‘致君堯舜’,兵荒馬亂、天下割據之時要‘大一統’,這是刻在骨子裡的!
而且趙澄見多了因為天下割據產生的‘悲劇’,他就更希望天下一統了!
此時北方被胡人所攪亂,最大的漢人政權竟在南方!這種情況下,哪怕沒有許盈,他也會選擇支持南渡朝廷,北伐統一!
趙澄希望為推動北伐出一份力...雖然說工作崗位沒有高低貴賤,其他工作做得好也是間接支持北伐了,但他還是希望能離北伐事業更近一些。正是出於這種心態,他才在了解幕府架構之後,毅然決然選擇了兵部。
“軍中大比武今日還有最後一場,聽說是...”軍中大比武的事情有兵部參與操持,大家本就關心,再加上這年頭這樣的熱鬨不多見,很多兵部文吏本該當班的,也偷偷去瞧過了。此時說起來,口若懸河。
趙澄是新來的,雖然正趕上軍中大比武,卻對此沒什麼了解。聽同僚說也聽得津津有味,了解了一些情況後還加入了討論——當然,很快歪樓到了北伐上,畢竟他對北伐是有執念的。
許盈與幾個心腹經過兵部這邊地盤的時候,就聽到裡麵年輕人的議論聲外麵都聽得到,都是關於北伐的。這些年輕人因為沒法參與到太機密的事情中,也因為曆練不夠,此時談論北伐,頗有些‘鍵盤論政’的意思,內行人聽了可能會發笑。
但許盈還是站在外麵聽了好一會兒,之後他是笑著離開的。
“人心可用!我寧願幕府之中都是這樣熱血青年...若是總像那些老狐狸一樣萬般思慮、利弊得失一一算儘,如今這時局,能做成什麼事呢?南方本就是消磨意誌之地,當初我第一回進建鄴時,此地有王氣,卻還不夠!在此立朝,總會耽於安穩富貴的生活,最後被統一北方的勢力一舉滅殺。”
“像那些老狐狸說的,等一等,等到這一代南渡之人凋零了,新成長起來的人都不記得家鄉祖地了,北伐心氣隻怕更要散了!”
許盈知道時不我與的道理,看準了北方沒有成長起來的割據力量,也看準了南方此時才是北伐派力量最大的時候...人以為他急於北伐是不夠沉穩的表現,卻不知道他心裡考量和憂慮的事實。
帶著這樣的好心情,許盈同心腹們去了許盈專屬的‘辦公室’...這些年輕人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談論北伐,口頭說說而已,就算說的不對,因為他們足夠年輕的關係也沒什麼丟臉的。但許盈他們可是真的要北伐的,有些事非得此時好好規劃部可。
若要北伐,須得做出很具體的準備工作,許盈打算做一個‘三年計劃’,將一個很大而化之的準備工作拆解成許許多多的細節——他不想人浮於事,也不想東一榔頭西一錘子的話,這樣的計劃是很有必要的。
北伐可不是過家家,發動大軍、征發民夫、準備糧草等等,看起來很瀟灑,一聲令下就行。但實際上,要做這些事是需要本錢的!而這種本錢,非得一點一滴慢慢積攢才行!
一場戰爭中,某一個關鍵戰場決定了整場戰爭的走向,而這場戰爭決定了國家的命運。這荒謬嗎?一點兒不荒謬!因為眼睛看到的短的話半日就能得出結果的戰場,背後是有許多力量在影響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前期一點一滴的積攢。
眼睛看到的是半日之功,實際上卻是舉國之力、數年時光!
許盈不知道未來會怎樣,戰場上的風險也不是他能控製的,他能做的也隻是前麵準備多一點兒,再多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