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畢加索(1 / 2)

這是凡妮莎第一次來法國。

法國一直是藝術家的殿堂。以前,凡妮莎隻在書中看到過藝術家對法國的描述,萊茵河兩岸的槳聲燈影,香榭爾大街的風情浪漫,都令她感到向往。

凡妮莎喜歡法國,是因為這些法國作家的筆杆。法國在她的眼裡,是浪漫的代名詞。

但是,經曆過戰爭的摧殘,此時的法國已經飽經創傷,完全看不出海明威筆下“流動的盛宴”的模樣。褪去了流燈溢彩的爛漫和輝煌,如今,它像一個暮年的老朽,令人倍感蒼涼。

畢加索雖然是西班牙人,但他大部分時間都定居在法國。

就在1950年的時候,畢加索曾經想到美國進行藝術訪問,但是最終卻沒有成行,因為美國政府拒絕給他簽證。原因顯而易見,就在這一年,畢加索在世界和平大會上,揮手畫了一隻白鴿,也就是後來的和平鴿。儘管畢加索本人並未和社會主義陣營聯係在一起,在那個意識形態對立的特殊時期,他身為世界最傳奇的藝術家之一,卻令美國政府感到驚憂。

這件事就發生在不久前,凡妮莎心裡感到隱隱的擔心。她總覺得這部電影的拍攝不太可能一帆風順,可能中間會發生很多的波折。身為傳奇藝術家的畢加索,是否會允許揭露他的黑暗麵的紀錄片的產生;美國政府對於□□人士的矛頭,是否會影響到電影的拍攝;而如果電影真的能順利拍攝,未來上映後,身為導演的卡讚未來的職業生涯是否會受到政治方麵的影響。

這些問題纏繞著她,讓她覺得苦惱。

畢竟此時丘吉爾已經發表了那場著名的演說,鐵幕已經在美蘇之間緩緩落下。而且畢加索還是□□人。但也許這一切隻是自己多慮,畢竟畢加索是法國人,而且此時政府並未插手好萊塢的電影攝製。

何況,要是論起來意識形態可能導致的危險,她更應該擔心的是自己,她曾經在蘇聯度過十四年時光,而後又因為對戰爭做出的貢獻,她被蘇聯領導人授予勳章。對於未來是否會受到牽連,她有時覺得惶惶不安,但轉念一想,兩國的關係雖然交惡,但此時並未針對藝術,隻是聚焦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根據當時的新聞報道,蘇聯現在都沒有封殺好萊塢的電影,1949-1951年期間,蘇聯放映了將近一千部好萊塢電影,美國明星約翰韋恩,典型的西部牛仔英雄,憑借《關山飛度》成為當時最受他們歡迎的明星之一。

她歎了口氣,他們都無法躲避政治的影響,雖然戰爭結束,但又產生了新的對抗。冷戰的硝煙彌漫在這片大地上,人民從未獲得真正的解脫和自由。

此時畢加索正定居在奧比利埃,一個偏遠的與世隔絕的小鎮。凡妮莎在巴黎下飛機後,一路乘坐大巴才到了這裡。

此時已是冬初的時節,枯黃的樹葉堆積在地上,光禿禿的樹林顯得冷漠而蕭瑟。畢加索的家外本來種了大片的鬱金香,現在卻隻剩下枯萎的葉子。

他的家裡裝修極為彆致。和他的藝術風格完全不同,絲毫沒有立體派的扭曲變形和誇張。凡妮莎本以為他的家裡的裝修會有藝術風格的影子,在裝修上可能有幾何體堆疊的感覺。但是,他的家裡是極簡主義的風格。其實倒也符合畢加索的性格,畢竟他的人生也是極簡主義,對藝術的追求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凡妮莎走進畢加索家中的時候,畢加索正沉浸在繪畫中。他的模特依然是他美麗的妻子。

他的眼神無比的溫柔。凡妮莎耐心的在旁邊等待。

漸漸的,凡妮莎發現,這幅畫並不是畢加索的抽象派繪畫風格,而是典型的古典派風格。

畢加索展現出了妻子的圓潤而美麗的一麵,畫麵中她優美的輪廓和富有神采的眼睛令人沉醉。燈光灑落在她的身上,她如聖母般動人。類似於拉斐爾的風格。

凡妮莎乖乖坐在旁邊看大師繪畫。他們互相凝視著,眼神裡充滿愛意,無限美好的交融在一起。目光那麼深情而繾綣,仿佛足以融化世界的一切堅冰。

等到太陽快要落山,畢加索才畫完這幅畫。弗朗西斯走過來,看到自己溫柔的臥在沙發上的姿態,楚楚動人的笑了。這幅畫完美的體現出了她的韻味和美麗。而且最令人感動的是,畢加索放棄了令自己聞名世界的風格,為了取悅妻子而選擇了他素日瞧不起的風格,隻因妻子的喜歡。這一刻他略帶緊張而不安的看著妻子的眼神,不是大師,而是一位愛著妻子的普通人。

畢加索讓女仆收拾走畫板和工具,他的妻子抱著畫作從客廳離開。畢加索點燃了一根雪茄,詢問凡妮莎的來意。

凡妮莎委婉而溫和的轉達了卡讚的意思。

然後,他們就陷入了一片寂靜和沉默中。

此刻已是日暮時分,畢加索喜歡太陽將落未落時那種天然的深藍的色彩,沒有開燈。這樣顯得屋內很暗,唯有雪茄的那一點亮色。

等到那一根雪茄燃儘,他才徐徐說出自己的看法:“這不可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