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經濟知識的學習和思考總結(2 / 2)

再詳細的就需要繼續學習。其實看看我們的鄰居rb的經濟發展過程也有不少收獲。

“rb從1955 年到1973 年將近20 年期間,儘管增長率年年都有變動,但平均年增長率持續保持在10%以上。(像國內哪個階段?)

在1973 年、即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的“終點”年份,rb的實際gnp 達到1946 年的11 倍,達到戰前水平(1934—1936 年)的7.7 倍。rb的人均gnp從50 年代不及美國的1/10,增長到相當於美國的60%。這樣的增長速度在rb的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曆史上也是少有的。(像國內哪年的情況?)

如果說,在經濟複興時期的經濟增長是以出口(“外需”、特彆是朝鮮戰爭的“特需”)為主導的增長,那麼,高速增長時期的經濟增長則是以投資為主導的增長,即迅速增長的民間企業的設備投資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數字上看,例如1969 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率(民間企業的設備投資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高達27.3%,包括政府投資在內的投資率更是高達__35.3%。(像國內那個階段?)

當時,rb無論是在生產方麵,還是在消費方麵,都以美國作為樣板,為此所需要的技術,也無需自己從頭開發,隻要把先進技術引進來,通過模仿、消化與改良,就能迅速使之產業化、產品化。由於競相引進技術而導致了設備投資的迅速增長,出現了所謂“投資呼喚投資”的熱潮。通過設備投資熱潮,在戰爭期間由發達國家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大量流進rb,使原有的產業設備一舉更新,崛起了鋼鐵、合成纖維、石油化學、電子工業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也就是戰後重工業化和化學工業化的過程。(像不像那年的政府報告?)

1960 年由池田內閣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成為rb經濟高速增長的一個象征,使廣大的民間企業受到鼓舞,其低利率政策則有力地刺激了民間投資的增長。迅速增長的投資促使生產設備日趨先進化、大型化:在鋼鐵業,最大高爐容量從1953 年不到1000 立方米擴大到 1964 年超過3000 立方米,1973 年超過4 600 立方米,以致在70 年代世界最大的 5 座高爐中rb占了 4 座,並迅速導入氧氣頂吹轉爐等最先進的煉鋼技術;在石油化工業,最大乙烯工廠的規模從1958 年的年產2 萬噸擴大到1966 年的年產20 萬噸,1973 年的30 萬噸,建成了以大型聯合企業為主的石化生產體係;在電力工業,最大火力發電機容量從50 年代後半期的17.5 萬千瓦擴大到1967 年的60 萬千瓦,進而向100 萬千瓦升級。(哪年的?)

與“大量生產”形成相互促進關係的是“大量消費”,特彆是“家庭電器熱”成為高速增長時代國民消費的一大特征。在50 年代,號稱為“三種神器”的黑白電視、洗衣機、冰箱得到普及,其中黑白電視迅速普及是在每台價格相當於人們一個月工資的50 年代後半期。到了60 年代,彩電、空調、小轎車(由於這三大件的英文詞的第一個字母都是“c”,故又稱“3c”)成為國民消費需求的新的中心。其中小轎車的普及率從1955 年每千人口保有1.7 輛提高到1965 年的22.0 輛,1973 年的133.6 輛。(哪年的?)

由於技術引進與革新提高了生產力,加上1949 年設定的日元對美元的固定彙率偏低(1 美元等於360 日元),rb的出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迅速增強,出口以兩倍於gnp 增長率的速度增加,其結果在60 年代後半期開始形成貿易收支的黑字態勢(出口大於進口)。

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rb於1964 年加入經合組織(oecd),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以美元換算的rb國民生產總值於1967 年超過了英國和法國,1968 年超過了西德,從而在經濟規模上成為西方國家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rb的人均國民收入也從1960 年的378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的 1515美元,接近了西歐的水平(占世界第20 位)。

1969 年度的《經濟白皮書》以“第2 位與第20 位”的表述,刻畫了當時rb的經濟實力,認為導致rb的gnp 占第2 位與人均gnp 占第20 位的“不平衡”的是農業、服務業、中小製造企業的低生產率。然而,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對以年輕勞動力為主的勞動力的需求不斷擴大,導致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趨勢,以致低生產率部門的工資也迅速增加,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費物價上漲。

高速增長總的來說使蘊藏在rb國民中的“能量”得到了發揮,國民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了物質生活的貧困,基本上實現了完全雇傭,在消除經濟“二重結構”(例如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差距)方麵也作出了成績,廣大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增強了國際競爭力。但與此同時也造成了物價上漲、生活環境建設落後及公害問題嚴重化等弊病。

70 年代初rb經濟的高速增長進入末期,增長減速過程實際上已經開始。1970 年度的實際增長率為7.6%,71 年度由於“日元升值”的衝擊增長率下降到5.0%,1972 年度增長率複又回升到9.2%。然而,緊接著在1973年發生了石油危機,致使1974 年實際增長率下降到-0.4%,為戰後第一次出現的負增長。可以說正是石油危機對rb經濟增長的轉折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給戰後rb經濟的高速增長劃上了句號。

4.穩定增長時期(1973—1986 年)

1970 年由於美國的國際收支惡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製大大動搖。1971 年8 月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並對進口加征10%的關稅,即發生了所謂“尼克鬆衝擊”。1971 年底十國財政部長在hsd開會,對各國通貨進行了調整,其中日元對美元彙率從1 美元兌換360 日元調整到1 美元兌換308 日元,但行情仍不穩定,又於1973 年2 月轉為浮動彙率製,即各國通貨的比價不再固定,而由市場機製來決定。

1973 年10 月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將油價從每桶約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8 美元、12 美元,從而引發了所謂“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對石油消費國的經濟造成了很大影響,引起了通貨膨脹、經常收支惡化等問題,尤其是對進口中東石油依賴很大、號稱“油上樓閣”的rb經濟的衝擊更大。

在石油危機的影響下,rb國內投機盛行,物價暴漲,甚至出現了家庭婦女搶購衛生紙的現象。為此,政府采取了強有力的金融緊縮政策,結果雖然控製了物價上漲,但卻導致設備投資停滯,經濟增長明顯減速,雇用減少,失業增加。

rb政府於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緊縮,又於1977 年底采用了財政刺激政策,同時推進產業結構高度化,促使勞動與資本密集型產業結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轉變。由於出口持續擴大,填補了國內需求的減少,結果經濟開始穩步回升,同時物價保持穩定,失業率趨於下降,經濟增長率的上下擺動也不大。

為了克服石油危機,努力推行生產與經營合理化的民間企業功不可沒。它們依靠市場原理,一方麵大力節省資源能源,並實行“減量經營”以節省各種費用,一方麵通過技術革新實現了產品、特彆是出口產品的高附加價值化。通過推進生產與經營合理化,企業的素質與效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發生尼克鬆衝擊與石油危機以後,人們曾經預計rb經濟承受不了這樣的雙重打擊:擔心進入浮動彙率製以後,日元升值會導致民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擔心石油價格上漲會帶動物價全麵上漲,導致經常收支惡化,總之,擔心rb會進入“零增長”的經濟蕭條時代。

但是,到了70 年代後半期,人們逐漸發現,儘管油價上漲,在西方國家中受打擊最大的rb經濟卻恢複得最快;儘管彙率浮動,民間企業卻能在困境中頑強地恢複其活力。整個rb經濟由於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與企業素質的增強而加強了對外部衝擊的抵抗力。因此,儘管在1978—1979 年爆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從1978 年中期的每桶13 美元暴漲到1980—1981 年的每桶 40 美元),1981—1983 年又出現了世界性經濟危機,rb經濟所受影響甚小。總之,rb經濟走上了穩定增長的道路,其經濟表現在發達國家之中實屬上乘。

隨著rb的經濟、科技水平日益趕上歐美,rb政府越來越感到必須加強自主的技術研究、開發,“從模仿外國技術的時代走向獨創的時代”。為此,於1980 年正式提出了“技術立國”方針,製定了“創造科學技術推進製度”(科技廳)、“下一代產業基礎技術研究開發製度”(通產省)等重要的研究開發計劃,采取各種政策措施來推動“產官學”(“產”指民間企業,“官”指政府研究機構,“學”指大學)的科技合作與交流。

然而,rb相對於其他西方國家的良好的經濟表現與迅速的技術進步,卻帶來了rb對外經濟關係的重大變化。由於國際競爭力的增強,rb的工業品出口持續擴大,1974—1975 年的經常收支赤字到1976 年轉為黑字,此後出超幅度迅速擴大。特彆是在日美之間,由於美國從1982 年起實行高彙率政策,使日美貿易不平衡日益加劇,日美貿易摩擦接連不斷,日趨激化。1985年五國財政部長會議以後,日元大幅度升值,在 1985 年 9 月至 1988 年11月的 3 年多一點的時間裡,從 1 美元兌換 230 日元上升到 1 美元兌換121 日元。

5.泡沫經濟的膨脹與破滅(1986—)

由於1987 年10 月的“黑色星期一”(紐約股市暴跌),加速了日元升值,於1988 年達到1 美元兌換122 日元的水準。為了防止日元進一步升值,1987 年2 月rb銀行將再貼現率調整到空前的低水平,即2.5%。這導致大量遊資流向土地、股票市場,引起地價、股價的上升,而在揣摩土地、股票的價格會繼續上漲的心理作用下,人們爭相購入,以期取得增值效益,結果,土地、股票的價格被越炒越高,大大脫離了真實價值,1989 年12 月29 日日經平均指數(rb最常用的股價指數,它是根據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的有代表性的225 種股票的平均價格計算出來的)達到創記錄的38915.87日元。(哪年的?嗬嗬)

地價、股價等資產價格暴漲導致產業“資產效應”:其一,刺激了消費的膨脹,因為擁有土地、股票的人們手裡的資產大幅增值,以至於感到自己頓時“闊”了起來,於是便大把大把地花錢,貴金屬、寶石、繪畫、名牌汽車等高價商品居然成了搶手貨;其二,導致建築、土地的交易空前活躍,金融機構則積極開展融資活動(因為作為擔保的不動產價格上升),向企業、個人提供設備投資資金、住宅投資資金及消費資金;其三,在股票市場十分興旺的背景下,企業積極開展伴隨股票發行的籌資活動,用於設備投資與建設麵向職工的福利設施。

隨著這種帶有泡沫膨脹性質的“大型景氣”的發展,企業日益感到人手不足,結果導致工資上升,為了防止物價跟著攀升,rb銀行於1989 年5月將再貼現率一下子提高到3.25%,其後股價繼續上升了一段時間,終於在1989 年12 月上漲到頂轉為下跌。在股價首先開始下落之後,地價的上漲率也在1990 年年中到頂,其後上漲減緩,至1992 年轉為下跌。

地價、股價下跌導致資產緊縮效應,同時工資上升率的下降,在泡沫經濟膨脹期間購入了過多的耐用消費品使家計也發生了“過剩庫存”,國民的消費意識由熱轉冷,個人消費趨於不振,這導致了商品庫存的增加,企業不得不減少生產。另一方麵,企業則由於利率的上升加上泡沫膨脹時期進行過度投資所帶來的過剩設備問題而不得不抑製貸款,企業效益也趨於下降。然而,受泡沫經濟崩潰之苦最大的是金融機構。由於作為擔保的不動產價格的下降與所保有的股票價格的下降,部分貸款顯然已無法回收,加上通過所謂“非銀行”貸出的大量資金也成了壞賬。”(像不像?)

看著rb的發展路徑,趙宏就可以預測國內下一步的發展,大力發展以出口為目標的加工貿易,那麼在此之前就首先要貨幣對外貶值,促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如何可以參與其中,這就是趙宏的下一步需要思考尋找的發展機會,如何找到後再把握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