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就不可能呢?1970-80年代,港英政府頒布了“抵壘政策”,凡是成功偷渡進入香港市區的民眾,都可以成為合法香港居民,導致大量內地移民湧入香港。彼時香港與內地經濟落差巨大,深圳河兩岸收入相差80倍,既吸引了無數想憑雙手賺取溫飽的普通人,也吸引了大批夢想發財冒險家。
1950-1980年,香港人口以每十年一百萬的增速狂飆,1980年已超過500萬,這些新增人口帶來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促進了簡單加工貿易的發展,人們有了錢又促進了住宅需求的井噴。而地產巨富們則是利用樓市日進鬥金,把許多財富都聚攏到了他們那裡!”
姐姐喃喃自語的說,“現在深市發展了快二十年,加工貿易工廠都很欣欣向榮,全國各地的人們都在向著這裡聚集,那麼房價已經開始上漲,而且以後還會漲,逼著工資就必須要上漲,到所有工廠都沒有便宜勞動力的時候,因為勞動力的價格也是需要不斷上漲,以便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然後他們在上市撈錢……”
她自己說著說著,身體不由得打了一個寒戰,扭頭看著自己的弟弟有些激動的問,“那時候國內會不會也成了貧富懸殊巨大……”
趙宏和蕭婉婷對視一眼,有些沉重的點點頭。雖然不想承認,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不過這個過程還是才剛剛開始,最少也要二三十年時間,而泡沫破裂那就還有更多的時間。剛剛談的不過是公司內部的預測,看看十年之前的rb,再看看今天的它,經濟通縮已經有十年了!如果沒有充分的思想和經濟準備,公司又怎麼可以長治久安的發展呢?”
……
2001年,許多剛剛畢業麵臨著多重選擇的大學生都來到了深市,帶著希望,也帶著許多憧憬,也有部分是帶著滿懷悲壯的下崗職工,其中就有不少人自此與深圳結緣,紮根於此,安家於此,用他們的話說,是“看到深圳的第一眼就喜歡上這裡”。2001年的深圳,雖不及未來,但“深南大道非常漂亮,給我心靈的震動比較大”、“超乎了你之前的想法”,與其他城市相比,還是有很大差彆。
城中村則是來深打拚中多數人的落腳點。有許多人回憶,初次來深就住在白石洲旁邊,他們描述了許多,“白石洲是很多到深市來的人停留的第一站,有時候會在裡麵購物,吃點東西,晚上去吃雞煲,雖然當時沒多少錢,但生活的非常開心,花二十來塊錢吃個雞煲,兩三個人,一邊喝酒,一邊吃雞,吹吹牛,暢想一下未來,也是很開心的日子。”
深市的發展離不開港城。兩個地方距離很近,短短一條街就把兩個城市分割成了兩個世界。自從深市開始建立起特區,從開始的“三來一補”的簡單貿易加工業,到亞洲經濟危機後來的各種各樣的工廠遷移到此,大量的便宜人工促進了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反過來加工貿易企業大量建立又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打工仔流到了這裡。直接催生出來大量的附屬服務行業。
餐飲、賓館、交通、銀行等等應有儘有,其中最有國內特色的除了城中村,就是發展起來的房地產行業,而且還是具有比較有特色的“港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