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1 / 2)

“逃墨必歸於楊”, 出自《孟子·儘心》, 原句是“逃墨必歸於楊, 逃楊必歸於儒”。

戰國時期, 並不如春秋那般百家爭鳴,有三大學派比較為世人接受, 這三者就是墨家學派、楊朱學派和儒家學派。“逃墨必歸於楊”,是孟子評價這三大學派的話。意思是“拋棄了墨家學派, 必然會走向楊朱學派。拋棄了楊朱學派, 必然會走向儒家學派”。

總而言之, 在孟子看來, 儒家學派是正統, 是所有學派的最終正道。

如果單純地看這個題目,其實並不算特彆難寫。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 要的是舍己救人, 造福蒼生。楊朱學派是利己主義, 不管他人,不管天下, 不損人隻利己。唐慎一下子就能想出兩種破題思路, 比如從利己利人的角度來寫, 以墨家和楊朱兩派, 來宣揚儒家利己利人的思想。

然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批判墨家、楊朱, 尊崇儒家的前提下。

唐慎望著紙上的題目,又抬頭看看遠處的明遠樓, 深深歎了口氣。

可是天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當今聖上趙輔追求長生不老,修煉丹藥,早已入了道家!

楊朱學派,正是道家三大經典。

趙輔從未說過尊崇道家的話,甚至他十分看重儒家,每年的孔聖忌辰他都親自寫文悼念。可趙輔對道家的癡迷,朝堂眾人舉目共睹。李大學士出這個題目,並沒有問題,但考生要是真的完全批判楊朱,或許哪一日金榜題名、官居一品時,就會被政敵捅到趙輔麵前。

君心難測,伴君如伴虎,誰知趙輔會怎麼想!

唐慎心想,無非就兩種可能。趙輔不是個以言問罪的昏君,不會在意;趙輔在意臣子對自己追求修仙的批判。然而無論如何,若是哪日趙輔想要動臣子,這篇反對道家的文章就成了他問罪臣子的原因之一。

其他舉人或許不會想這麼多,可唐慎不得不想,也不能不想。

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這場會試,他滿眼望去的,還有未來!

閉上雙眼,唐慎將腦海中的幾個破題思路全部舍棄。他選擇了最簡單最不會出錯,但也是最不出彩的一條路,然後提筆寫下:“觀異端者忿戾冰兢,舍一求再以求曠逸,以墨之惡而歸於楊,必曰何以為之……”

我發現那些與儒家有不同理念的學派門人,往往因為被這些惡理耳濡目染,從而變得易怒畏懼。於是他們舍了墨家,轉投楊朱,為了尋求心中的曠達安逸。然而舍棄墨家轉投楊朱,這又是為什麼呢?

是的,唐慎舍棄了所有將題目擴大、發散思維的思路,直接從題目本身下手,寫了一篇論證“為什麼門人拋棄墨家學派後,轉投的是楊朱學派”的八股文。這是一篇萬金油的文,唐慎沒有說楊朱學派是正確的,甚至他也稱楊朱學派是異端,可他並沒有在文裡大肆貶低楊朱學派。

從沒寫過這麼累的文,唐慎知道自己這篇文的破題定然沒有那麼出彩,他便從邏輯和論證上入手,花了三個時辰,仔仔細細地斟酌每個詞句,終於寫完第二篇製藝。寫完時,他才發現自己的後背已經被汗水打濕!

寒冬二月,他竟出了一身的汗!

在草稿紙上寫完這篇文章,唐慎怔怔地看著,忽然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對還是不對。

他是不是想太多了,這隻是會試的一篇文章而已,不需要擔心那麼多。

然而他隨即又想到:“如果是王子豐,他定然也會像我這麼做。”

寫都寫完了,唐慎自認自己這篇文雖說沒有那麼出眾奪目,但在考生中也絕對屬於上遊,他謄抄好文章,累得睡了一覺。等到再睜眼,已經是進考場的第三天。

唐慎睡之前已經看了第三題的題目,這次的題目是“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放到後世也是耳熟能詳的經典。唐慎在寫完第二篇製藝後,難免有些鬱悶,然而當他看完這第三題,他的心情瞬間放晴,差點就在考場上笑出來了。

正常來說,會試第一場的三篇製藝,兩篇選自《論語》、《孟子》,一篇從《大學》、《中庸》裡選。可李大學士不是個正常人!第一題他出了個偏題怪題,第二題他出了個有可能觸犯聖怒的題,到這第三題,他竟然又出了個《論語》題!

唐慎上輩子是個純種理工生,讀書不多,但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甚至他還知道另一句。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是朱熹給“吾日三省吾身”注解的批語。

到這種時候,唐慎也不客氣,直接以朱熹的破題入手,按照朱熹的觀點,洋洋灑灑寫下一篇文章:“宗聖三省吾身,觀仁忠而向學。夫聖人若此,餘必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三篇文章寫得一氣嗬成,唐慎回頭再看,都覺得蕩氣回腸。僅僅一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哪怕他後麵寫得再爛,都一定能拿高分。

把最後一篇八股製藝謄抄完畢,唐慎再看最後一首五言八韻試帖詩。

題目是:“風雨淒淒”。

風雨淒淒,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