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第二更,求訂閱)(2 / 2)

作為工程師的史密斯無疑是很負責的,直接指出了影響生產的根本原因。

“紫銅太軟,而且容易過熱,容易卡殼,彈殼非得用黃銅不可。”

無論是在對付高喬騎兵還是遠征阿勞卡尼亞,就曾多次發生過步槍因為紫銅彈殼過熱造成卡殼,所以朱先海才會堅持用黃銅彈殼。

“但是先生,擠壓機在擠壓引伸黃銅彈殼時,鋼製的模具很容易受損,精度變差,眼下一套模具隻能用200到300次,而紫銅卻可以用上千次,按照一天生產一萬發的速度,每天要換幾十次模具。”

史密斯的解釋,讓朱先海想了一會,然後說道。

“既然是模具的問題,那就想辦法解決它。”

話到嘴邊,朱先海才反應過來,這個年代的刀具鋼好像就是普通的碳素鋼,擠壓機的模具也是它,它的性能也就是比蓋房子的鋼筋稍好一點。

得,還是先想辦法解決工具鋼的問題吧!

工業是個係統工程。

跳躍式發展,根本就不現實。

不但工人需要培訓,甚至就連最不起眼的工具鋼,不僅限製了機器的性能,而且也限製了某些新發明。

所幸煉鋼的坩鍋是現成——這年月的機器廠,往往都是自己用石墨坩鍋製造高硬度的碳素鋼,用來生產刀具,這倒方便了朱先海試製新式工具鋼。

他選擇試製的是最“原始”的高速鋼,這種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耐熱性的工具鋼,直到1898年才被美國人發明的,又稱為鋒鋼,俗稱白鋼。它的配方和製造工藝都非常簡單。

也就是在試煉高速鋼時,朱先海才意識到,這個時代的鋼材之所以昂貴——每噸高達167美元,而每噸鋼運到南華的成本還要再增加幾美元。就是因為所采用的“坩鍋煉鋼法”,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也會耗費大量的原料。

“要是建個鋼鐵廠,用平爐煉鋼,那豈不是就賺大發了!”

朱先海的眼前不由一亮。

“眼下轉爐煉鋼法應該已經發明了吧!不過,它好像有點技術問題……”

儘管貝塞麥發明的轉爐煉鋼法早在1855年就已經投入使用,但是因為不能進行脫磷和脫硫,使得它隻能使用優質的低磷鐵作原料,而且空氣中的氮對鋼水的性能影響很大,限製了轉爐煉鋼種類及其應用。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平爐煉鋼法會成為煉鋼主流工藝的原因。

“西門子平爐……這會好像還隻是用來熔爐玻璃,嗯,南華好像是還有個玻璃廠了……就是不知道,玻璃廠用的是不是西門子平爐。”

工業的初步,有時候比想象的更難,有時候也很簡單,就像西門子平爐——也就是有蓄熱室的高溫火焰爐一樣,差不多熔煉了近十年的玻璃,才有人用西門子平爐煉鋼。

其實,很多時候,技術發展總是如此,一些新技術剛剛發明的時候,要過很長時間才會在另一個方麵得到發揚光大,而在這之前,隻是在某些方麵得到局部的應用,甚至還有可能被曆史所淹沒,直到多年後才會被人從舊技術中重新“打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