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維也納的意外,僅僅隻是1866年一個小插曲,是不值一提的,甚至就連朱先海本人,也不過隻是輕應一聲。
知道了。
僅此而已,這一切不會有任何記錄。
那隻是一場意外而已。
1866年1月,和往年一樣,從過了臘八,南華的家家戶戶就為春節的到來忙活著張羅著重,掃舍除塵,準備年貨,喜慶這一年的辛勞,憧憬對來年的希望。過年是華夏民族傳統的風俗。即便是在大洋彼岸同樣也是如此。
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購買著各種各樣的年貨,顯得好不熱鬨,而在熱鬨之餘,不少人的神情,總是會有那麼點惆悵,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這些身在異域的人們來說,或許唐山的戰亂還沒有結束,但是對家人的思念卻是在所難免的,於是乎,在這個時候,最熱鬨還是郵政局——兩年前,南華郵政終於開通了往上海、香港以及天津的郵件服務。不但能寄信,甚至還可以通過銀行彙款。早在幾年前,駐上海的分公司就創辦了彙豐銀行,銀行取“彙款豐裕”之意。
現在彙豐銀行不僅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地有分行,在南華同樣也有分行。和往常一樣,朱振武又一次來到了彙豐銀行,已經存了一年錢的他,在櫃台排隊時,總是不斷的翻看著存折。
“467.53元!”
這是他存了整整個兩年的工錢和利息!
兩年來,他一直在默默的存著錢,甚至不敢亂花一分錢,就是為了今天。
終於輪到他之後,站在櫃台前,朱振武說道。
“有勞,彙400塊錢到河南省南陽府……”
說話的時候,朱振武遞過去了一張填好的彙款單,彙款單上不僅寫著址,而且在背麵還可以書寫短信。
這是彙款的“銀信”,與郵件一同寄到唐山後,會通過信局送到收信人的手中,他們可以憑借彙款單到府城的指定錢莊領取彙款,當然這樣手續費不低。這種彙款的方式,其實和南洋華僑彙款的方式差不多,隻不過南洋華僑的“銀信”都是通過私人錢莊,而在南華則是由銀行通彙。
“彙費40塊錢。”
40塊錢的彙費,將近三個月的工錢了,絕對不少,但是在朱振武看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畢竟,爹娘收到他彙過去的錢後,不僅能過上好日子,還能置辦上一些田,給老二、老三他們說門親事。
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三個月無人領取的話,會自動退回……”
和任何彙款的人一樣,朱振武同樣擔心彙款被退回,畢竟國內現在是兵荒馬亂的,退回意味著什麼,大家都很清楚。
在朱振武忙活著彙款的時候,二樓的銀行經理辦公室內,看著麵前的年青人,李擇禮問道。
“你既沒有抵押,也沒有擔保,我憑什麼要貸款給你。”
麵對質疑,梁益直接起身走到窗邊,指著一樓的大廳。
“李經理,你看大廳裡的這麼些人,他們是在乾什麼?都是彙款。都是為了把錢彙到給唐山的家人,這些從唐山招募來的勞工,他們的心根本就不在這裡,為什麼不在?”
對此身為銀行經理的李澤禮當然很清楚,每年的歲末年初都會有數百萬的巨款彙到唐山,這個時候也是銀行最忙碌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