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軍國之國 (第四更,求訂閱)(1 / 2)

應天,皇宮……沒有殿。

盛德皇帝或許是華夏曆史上最“寒酸”的皇帝,所謂的皇宮,就是一座歐式的三層樓房而已,這座玫瑰宮過去是屬於阿根廷總統的總統府。

作為皇宮雖然擴建了右樓,可仍然很“寒酸”。畢竟這裡連一座座宮殿都沒有。

甚至就連同禦前會議,也沒有專門的“金鑾殿”,甚至就連所謂“龍椅”,也就是巴西紅木製成,僅僅隻是椅子上凋刻了龍首花紋上表示這是“龍椅”。

不過,這不妨事,按照朱先海說法,大明的龍椅在京城呢。沒錯,就是“皇極殿”,也就是所謂“太和殿”裡的那把——那是所謂“木匠皇帝”明熹宗為自己親手凋刻的。那把龍椅一直延續了數百年。從明朝到清朝,皇帝坐的都是這一把龍椅,一坐就是幾百年。

“有一天,他們會把龍椅送給朕的!”

對於這一天,朱大皇帝是深信不疑的。

於是乎暫時也就因陋就簡了,也算是“勿忘在莒”的提醒吧!

周一,例行的“禦前會議”。

現如今大明朝沒有了大朝會,隻有禦前會議,也就是各部尚書參與左右侍郎有資格列席,這個會議差不多等於公司的例會,說起來,這也是沿自公司的習慣。

南華在又活了的大明帝國身上烙下了太深的印跡。

今天的會議真的有些特殊,坐在會議室兩側椅子上的不僅有大明朝廷的宰相、內務大臣、外務部尚書、戶部尚書、海軍部尚書、陸軍部尚書、法部尚書、文部尚書、農部尚書、工商部尚書、郵遞部尚書之外,還有幾位比較有影響力的報紙總編。

而今天會議討論的事情,也比較特殊,是如何進行****宣傳教育,培養民眾的尚武精神,讓大明臣民成為狂熱支持國戰的軍國之民。

“雖然我大明創於軍興,然而在我們大明,軍人的地位依舊不高,類似“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之類的俗語,依然對民眾有很大的影響。甚至還有人嫌棄軍人粗鄙,視軍伍為畏途。

自朕奠基於南華以來,普通兵士的待遇可謂極其優越,退役軍人僅僅隻是二百畝榮民田就價值數千元,每月除了10-17元的津貼之外,另有夥食津貼3-7元,已婚士兵、士官,還有卷村公屋居住,房水電補貼,可謂是應有儘有。雖然公務員俸祿豐厚,但是實際待遇遠不如我大明普通一兵。至於軍官待遇之豐厚,更遠非文官所能相比。自軍興至今,軍中獲得爵位者不下千餘人,文官又有幾人?”

坐在龍椅上的朱大皇帝一上來就在那侃侃而談,說的講的都集中在軍人地位之上。儘管大明的立國之戰所持續的時間非常短,而且這裡也沒有傳統科舉製度的影響,但是眼下大明的軍人地位,仍然有所不足!

朱先海所提到的爵位,最高的當然是公侯伯子男之類的爵位,但是除此之外,他還借鑒了法國的榮譽軍團勳章製度,設立“鐵券勳章”,專門用於表彰立下軍功的軍人。儘管這個“鐵券勳章”借鑒了“丹書鐵券”的曆史含義,但它並不“免死金牌”,可獲得勳章的人可以稱為“爵士”,而且享有一定的特權。

雖然是無品之爵,也算是一種爵位吧!

在朱大皇帝登基時,一次就頒發了1200枚“鐵券勳章”。相比於的對軍人的優待,對文官,就顯得有點兒苛刻了……大明沒有一個文官爵爺!按照朱大皇帝的說法——漢人的傳統就是軍功賞爵,非軍功不賞爵!

甚至還把這列為祖製,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避免將來哪一個皇帝的腦袋被驢踢了。動不動就亂封貴族。

到最後貴族也就不值錢了。皇帝和誰共天下?

絕對不是什麼平民,而是貴族!

這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事情。而且也是維護皇權的必須。畢竟,隻有那些貴族才會把他們的利益和皇室捆綁在一起。

至於普通百姓或者普通百姓出身的文官,不千方百計的去爭奪權利。就已經是謝天謝地的了。

就像英國一樣。這個時代的維多利亞女王擁有的權利,不說是至高無上吧。但是首相無論做出任何決定,都必須要首先征得女王的同意。

可僅僅隻是半個世紀之後,一切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比於女王,首相更在意的是所謂的民意。

其實,也就是首相利用所謂的民意從王室的手中奪取權利。他們首先借口民意去打擊貴族。

然後呢?

等到把皇家的左膀右臂——貴族踢翻在地之後,也就可以親自上陣了。

首相不是貴族?

沒有關係,可以直接封爵嘛,然後首相就進入了貴族院。慢慢的所謂的一世貴族就成為的貴族院裡主導,他們不斷的爭奪權利。

為了爭取權利,他們不斷的向民眾示好,就像二戰後英國的工黨內閣,他們為了討好民眾乾了什麼?

甚至不惜以瓦解帝國為前提——為了節約軍費,他們把皇家海軍的軍艦直接報廢。

為了減少開支,他們允許包括印度在內的一塊又一塊殖民地獨立。

最終他們親手摧毀了整個不列顛帝國。他們得到了什麼?

選票!

當由於一些貴族站出來指責他們不顧及大英帝國的利益的時候,那些工黨的領袖們在那裡信誓旦旦的說著。

“在帝國利益和民眾利益之間,我們選擇民眾!”

在他們大言不慚的說出這番話的時候,恰恰忘記了另一個事實——英國和法國之所以在30年代的經濟危機之中能夠最先擺脫經濟危機正是得益於他們龐大的殖民地作為他們的資源供給地和工業品市場。

他們一邊享受著殖民地帶來的利益,一邊又親手摧毀這一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