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被帶歪的科技樹(2 / 2)

得了,做好事不留名!這才是咱身為皇帝應該做的事情。

用完早餐之後,朱大皇帝就在代州城裡逛了起來,這是一座牧區的小城,人口不過隻有區區一萬多人,城市雖然不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從小學到中學,從社區診所到醫院等基礎設施從規劃的時候,就已經設立好了。甚至還有兩間中藥鋪,在大明這邊倒是稀罕,因為那些中醫壓根就不需要遠渡重洋來大明討生活。

大明中醫少是有曆史原因的。早期移民中醫生很少——相比於普通人,在戰亂中醫生活下來的機率更大一些,畢竟,即使是天國那邊的兵士也會受傷生病,也需要醫生治療。

因為傳統中醫的匱乏,直接導致了大明的中醫走向了與華夏截然不同的方向。雖然華夏有“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傳統,但是實際上醫生和書生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受限於水平,大明的傳統中醫剔除掉了陰陽五行和玄學巫術。什麼君臣佐使、什麼引藥歸經之類也都淡化許多,主要還是水平不足。大明的傳統中醫學中主要是從《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等傳統醫學著作裡尋找藥方和驗方治病。尤其是後者,而大明的帝國藥業推出的數量眾多的新藥之中也有不少是根據驗方製成的藥物在出售,暢銷海內外。

當然,在市場上的這些中藥藥鋪裡,雖然出售中藥,但是卻有著嚴格的限製,隻能在官方指定的藥方提到的藥材種類中選取,不能自由搭配。什麼上吊繩、棺材板、月事帶之類的配方,是絕對不會出現在那些藥方之中。

之所以指定驗方,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水平不夠啊。因為早期醫生不足,水平差,彆說自行開方了,就是號脈都號不準,所以朱大皇帝才會授意幾名知名的醫生弄出了一個《疾病診治指南》,類似於後世的治療說明書,比如感冒之類的疾病出現那些症狀用什麼藥方,在指南中一一羅列。總之一句話,就是通過限定藥方的方式,降低醫生診治難度,滿足移民的基本治療需求。

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畢竟,當時南華真的沒有幾個醫生。而這也讓大明的中醫走向另一條路——藥。

大明的醫生隻需要根據症狀照方抓藥就行,彆看這個辦法看似呆板教條,但是卻讓數以千萬計的移民受益——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根據治療指南照方抓藥,也讓衛生員的培養得變得極其簡單。

而隨著帝國藥業公司等大明藥業公司的介入,傳統的熬煎藥湯做法,在大明的市場上已經很少看到了,幾乎所有的方藥都經過現代的技術,製成顆粒劑,或者進一步萃取製成膠囊。

在傳統醫藥與現代化學結合的同時,華夏的傳統醫學在大明走向了另一條道路——受限於早期水平不足拋棄藏象生理學、經絡腧穴學之後,通過研究人體的生理現象與病理現象的過程中,所發展出來以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的全新的醫學體係。這個醫學體係放在後世的觀點之中,就是“西醫”。

現在的大明醫學,到底是中醫,還是西醫,甚至就連同朱大皇帝自己都說不清楚,為什麼說不清楚?

說白了,就是從傳統中醫觀點來看,大明醫學已經走向了一條“邪路”,比如大明的醫生不會診脈,不會針灸,不懂經胳,但是他們會用聽診器、溫度計、血壓計以及其它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再加上外科學、解剖學、麻醉法、無菌法等學科的引入,讓大明的醫學截然不同於傳統醫學。

當然也不同於“西醫”,在朱大皇帝於南華衛生員講室中教授術前洗手消毒以及外科消毒法、首先采用了熱蒸汽消毒手術器械和敷料的時候,這年月的西醫與其說是醫生,還不如說是屠夫,穿著類似屠夫的沾滿黑色血汙的圍裙在那裡像屠夫一樣鋸胳膊鋸腿。至於西洋藥學,也是一言難儘,與其說是藥學,不如說是化學。恨不得把硫酸灌進人嘴裡的那種。

未來大明的醫學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朱大皇帝並不太清楚,但大名的傳統醫學肯定是被他給點歪了。

看著路邊的這個懸掛著“百草堂”的中醫藥鋪,想了想他還是走了進去。

前腳剛一進店,就有夥計熱情的招呼道。

“先生是看病還是拿藥?”

“能看病?開方嗎?”

朱大皇帝問道。

大明的中藥鋪有兩種,一種是按照《指南》賣方劑,就是最傳統的那種,畢竟,在大明還是有不少人偏向熬煎藥湯的做法。還有一種則是有傳統中醫坐診,既能開方,也能看病。在大明這可是非常稀罕的存在。

“瞧您說的,擱代州誰不知道我們百草堂的陳醫生啊,那可是世代行醫,在老家的時候,誰不知道濟源堂的陳神醫,有什麼疑難雜症,一方藥下去,就沒有治不好的!”

夥計的話聲剛落,那邊就有一位發須皆白的先生笑道。

“就你的嘴會胡說八道,小老兒要是真有那本事,那還得了?俗話說“藥醫不死病,佛渡有緣人。”,那有什麼病是一方藥就能治好的。”

他走到朱大皇帝麵前,略微打量一番說道。

“先生是看病?”

“最近睡眠不太好,看到這有藥鋪,就順便過來看看。”

朱大皇帝說道。

“先生,您裡請。”

待朱大皇帝坐下後,這位陳神醫診脈時又細細打量一番,然後說道。

“先生雖然富貴,可這縱欲總歸要有個節度,縱欲傷身,還是有些節製的好,要不,小老兒給您開個方子,補補精氣吧!”

呃……縱欲確實挺傷身的。

得,有點虧了,要不回頭弄條虎鞭補補……

朱大皇帝在心裡暗自說道。

其實吧,咱也挺節製的,要不然就直接去雲頂了。不過往後還是要有些節製啊!

和所有的開方的藥鋪一樣,醫生開了方子,直接遞給夥計,夥計照方抓藥,是什麼藥,用多少,都是人家不傳之秘。

畢了,提著三包藥的朱皇帝走出藥鋪時,看著手中的藥,心下嘀咕著。

“這該不會是六味地黃丸吧。”

開的藥是不是六味地黃丸,朱大皇帝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年月,對於藥鋪來說藥方大都是保密的。

哪怕就是在古書之中公開的藥方,他們在應用的時候也會加減幾味藥,形成自己的獨門秘方。

至於效果……誰用誰知道唄。

“要不然回頭也想學辦法發掘收集民間的驗方秘方?然後進行研究。”

想到在另一個時空之中,很多人做出“違背祖訓的決定”,獻出的那些祖傳秘方。

朱大皇帝倒是挺希望把那些秘方進行進一步研究,然後結合現代醫藥科學加以改進,製成現代藥物,賣到世界各國。

當然肯定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治病救人。

掙錢,俗!

救人,雅!

建了一個書友群:,歡迎大家加入,一起討論劇情,推演劇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