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李隆基與李亨這對父子的行事,李世民總算知道安史之亂為何會被仙人著重提出,將之稱為“驚天裂變”。
——不是安祿山多厲害,怪他對手太菜。——換作李世民的話,揮手即可剿滅之。
然而李隆基這對父子卻深深將大好局麵敗壞,當初應該對手握軍權的地方節度使進行製約時,李隆基縱容無度毫不設防,而今平定叛亂需要倚仗武將之力,無論李隆基還是李亨,又不辨忠奸,一味猜忌。
該提防時不提防,不該猜忌時瞎猜忌,就這樣的貨色,哪能好好治理大唐江山?難怪叛亂一起就如野火燎原般擴散!
當然了,相較於李隆基,李亨還算有救。要不是李隆基丟下這樣一個爛攤子,生在太平年間的他做個守成天子當無問題。
可安史之亂時的大唐,需要的是能夠團結一切力量掃平叛賊,用最快的速度結束這一天,讓大唐重新恢複安定的雄主!
唉……時也命也!
大唐沒有大漢那樣幸運,也強求不來。
唐太宗李世民默默歎了一口氣,沒有能力穿越時空去力挽狂瀾的他也隻能做個看客,接受大唐即將由盛轉衰的未來——
【公元762年5月,唐玄宗李隆基與唐肅宗李亨父子雙雙去世,至死都不曾平定安史之亂。尤其是後者在位的短短六年,大唐都都籠罩在風雨飄搖的混亂中,外有叛軍作亂,內有二聖相爭。李隆基父子的無能、昏聵,他們不顧大局的爭權奪利,猜忌功臣而決策失誤,令本該被早早終結的安史之亂不僅綿延了數年之久,這場動蕩造成的危害更是暴風般席卷大唐天下。】
【幸運的是,大唐王朝終究國運未絕。】【上天不曾拋棄曾輝煌一時的大唐——】
【李亨父子雖令人失望,無法消滅安史叛軍,叛軍這邊卻主動自我削弱送人頭—掀起叛亂的安祿山死於其子安慶緒之手,安慶旭又死於史思明之手,成功上位為叛軍首腦的史思明本有機會繼續興風作浪,威脅大唐國祚,卻被其子史朝義所殺。而史朝義在叛軍中的威望遠不及其父,對大唐的威脅也是如此,公元763年,慘敗於唐軍之手的史朝義眾叛親離,自儘而死,持續了8年的“安史之亂”終於被平定。】
錚——
悲壯慷慨的擊築聲突然響起,一道屬於少年人的清朗歌聲在每個人耳邊飄蕩,每一個音調都合著節拍,帶著不
儘肅殺之氣。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天下軍民也不曾拋棄曾經高懸如日的大唐王朝。天子逃了,他們卻沒有。江山動蕩之時,正是彼輩報效家國之日——】
【於是,少負大才卻入山修道的李泌主動出山為匡扶社稷而出謀劃策。天下安則歸隱,天下亂則入世;得帝王信任便全心托付為君儘忠,受奸臣排擠則灑然而去功成身退。曆經四朝,三為帝師,兩為卿相,活出了如範蠡、張良一般的傳奇人生!】
水鏡之中,—幕幕畫麵浮現。
首先是一位少年神童,年僅七歲的他在皇帝和宰相麵前從容對詩:"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之後是稍長大一些、受天子李隆基賞識卻因譏諷奸臣而被放逐的青年;並未灰心氣餒,反而遊曆山河、愛上修仙問道的他;安史之亂爆發後,乾裡迢迢出山、奔赴靈武為李亨出謀劃策的他;收複兩京後,因讒言而受李亨猜忌於是主動歸山修道的他;李亨之子唐代宗繼位後,吐蕃入寇,天下動蕩,再次入世匡扶社稷的他……
一幕幕畫麵飄過,水鏡中的少年神童不知不覺已經老去,最後的畫麵定格在滾滾長河之上,一葉翩舟順水而流,天際一片浩白。身著道袍的老人負手而立,儒士與道士的氣息融為一體,說不出的飄逸灑脫。
風吹動袍袖,也將他的聲音傳遞到遠處。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不然絕粒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焉能不貴複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誌是良圖。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於是,戎馬半生的老將郭子儀不惜出生入死,一次又一次被皇帝忌憚而交還兵權解甲歸田,國家有難時卻一次又一次披甲上陣。 ”救火”三十年,其功冠大唐,其名留青史: “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這次出現在鏡中的是眾所周知的郭子儀。
他的種種戰績早已在此前的盤點中出現,眾人已是心知肚明。此時大家的焦點都落在郭子儀的青史評價上,簡直大為震撼。
"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這
個評價也未免太高了,古往今來有幾人能達到?
倘若說李泌的一生讓無數文人羨慕,那麼郭子儀的事跡就令曆朝曆代的武將憧憬。
古代名將難以善終,不是戰死沙場,就是被君王“狡兔死,走狗烹”,看到水鏡之中白發蒼蒼、八十壽終,被君王被尊為“尚父”的郭子儀,他們又是羨慕又是敬仰。
"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以一己之力救江山與水火,封王拜將,若能活成郭子儀這般,死而無憾也!"
武夫們一腔熱血沸騰,人人心生向往。
不過他們並不嫉妒郭子儀的待遇,畢竟這一切都是對方為大唐出生入死換來的。許多人自問若是處在郭子儀的位置上,即便有他的軍事才能,也做不到像他那樣周全,能在皇帝的猜忌下一次次自保,又能不計較皇帝的猜忌防備一次次披甲上陣。
哪怕是宋朝那些看不起武夫的清高文士,麵對郭子儀的事跡,也挑不出毛病來,唯有吹毛求疵:"郭子儀儘忠為國,實乃大唐柱石。可天下豈有第二個郭子儀?"
——就差沒明說我大宋的武夫都不可信。
還好這樣的人不多。經曆了這麼多期直播盤點洗禮,宋朝之滅亡還在眼前,如今平行時空的宋朝上下根深蒂固的思想早已發生動搖,大宋君臣更是個個警醒。重文輕武、武備鬆弛的局麵已經開始發生改變。
【於是,顏常山之舌及張睢陽之齒,與文天祥的《正氣歌》一同名傳千古——】
話音落下,一襲水墨畫的卷軸在水鏡之中倏然展開,從上到下如同絲綢般鋪展下來,行雲流水般的字跡在卷軸上出現: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伴隨著卷軸的鋪展,那道女聲和著節拍輕吟,一直念到這裡,她的聲音戛然而止。卷軸如水墨般消散,再次浮現的畫麵中,是一位身著儒衫、氣質儒雅清正的文士。
【顏杲卿,琅邪臨沂人,秉性剛直,很有才乾,他以蔭受官,到天寶十四年,正好代理常山太守,由於安祿山身上有河北、河東采訪使的
官職,常山也在其管轄區。也就是說,他其實算是安祿山的下屬。安祿山起兵造反後,不過一個月就攻陷東都洛陽,顏杲卿見勢不妙,擔心安祿山一路攻入潼關,危及大唐江山社稷,便與擔任平原太守的堂弟顏真卿相約起義兵,暗中招募人手,互相配合斷絕安祿山叛賊的歸路,就可以暫時緩解叛軍西侵之勢。】
【於是,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前真定令賈深、前內丘丞張通幽等人假裝投降安祿山叛軍。趁著安祿山留守常山的兩員部將之一高邈有事前往幽州還未歸來,顏杲卿傳書請另一員叛軍部將蔣欽湊入郡中議事。】
【蔣欽湊毫無防備地入了城,宴席過後、醉醺醺之際,就被埋伏好的袁履謙等人砍了頭。等高邈率數騎從幽州歸來,便被顏杲卿派出的人馬輕而易舉拿下!】
【就這樣,常山重新變成了朝廷的地盤,等安祿山再次派人從東都而來,常山這邊早已設下伏兵,一舉擒獲賊首何千年!】
【蔣欽湊的頭顱,高邈和何千年兩員俘虜都被當作戰利品送往長安,半路上經過太原,太原節度使王承業主動提出替他們上表情功,結果卻冒領了這份功勞,上當的唐玄宗李隆基甚至封了他一個大將軍。真相澄清後,顏杲卿等人才獲得升職。】
【——不過加官晉爵對他而言隻是錦上添花,他一心一意招兵買馬,掃平賊寇。於是大發檄文傳諭河北諸郡,鼓吹哥舒翰三十萬大軍將出,號召河北諸郡殺掉叛軍守將重歸朝廷,竟有十五郡得以歸複!】
"這個顏杲卿有點東西啊……"
水鏡之前的一眾將軍都不禁為之而震驚。果然漢唐的文人以後是不可同日而語。李世民眼中露出激賞之色。
“我大唐果然人才濟濟!”
無論是李泌,還是郭子儀,抑或是這個顏杲卿,在他眼中都是不可多得的忠臣,既有忠義又有才乾,李隆基父子絕不是無人可用,怎麼就收拾不了安祿山叛軍呢?
這些大唐的忠臣們表現得越是突出,反而襯托出大唐天子越是拉垮和離譜。——畢竟有那麼多神隊友都帶不動啊!
這又讓李世民的欣賞迅速轉為惋惜。
——可惜了這些一心為大唐的忠臣良將啊。又是日常想鯊李隆基的一天。
【顏杲卿這一手操作直接讓安祿山後院起火,河北可是他的基本盤,投向朝廷那還了得?他連忙派大將史
思明渡河而還。】
【麵對氣勢洶洶而來的叛軍,常山這邊寡不敵眾,堅持不過數日就被攻破城池。而在安祿山後院搞事的顏杲卿與常山太守袁履謙都被抓了起來,送往東都洛陽。歸附朝廷的諸多郡縣也紛紛被史思明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