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文壇領袖(2 / 2)

而漢高祖劉邦卻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他發出一聲誇張的驚歎: “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還有那太平公主……如此多的

巾幗人物都倒在他手中,莫非這李隆基是她們的克星不成?"

這時,一聲長歎,在水鏡中響起。

【一代巾幗女相,就這般香消玉損!】

【後來的史書上,固然稱讚她的才學,卻對她的人格大加詆毀,將上官婉兒描述成私生活不堪、隻會玩弄權柄的不堪之徒……總而言之,她的死罪有應得。】

【直到一千多年後,上官婉兒的墓誌銘出土,被歪曲的事實才終於得以澄清——】

【墓誌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唐中宗李顯企圖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上官婉兒極力勸阻,泣血極諫,一次比一次激烈,從請辭昭容之位,到落發出家,到最後幾乎飲鴆而死,才令唐宗宗李顯打消念頭。】

【——這樣的她,又怎會是韋後一黨?】

古舊的墓碑出現在水鏡中,伴隨著密密麻麻的碑文,將當年真相展現於世人眼前。然而,討論碑文和上官婉兒之剛烈的居然是少數,大多數人的注意力都跑偏了。

"……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唐中宗李顯是瘋了嗎?"——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老古板。

"……朕隻有一個女兒,與其將皇位交到侄兒手中,女兒似乎也可以培養看看?"——這是極少數被武則天和上官婉兒的表現所打動,突然對女兒有了信心的皇帝。“我雖為女兒身,哪裡不如家中的豬兄狗弟?恨吾父不為唐中宗!”

——這是那些誌向高遠心有不甘的女子。

就連女帝武則天都忍不住輕“咦”一聲。……這小子,於母不孝,卻不失為慈父?

畢竟,立女兒為皇太女這種事情,就連本身是女帝的武則天都沒有考慮過呢。

不知不覺間,唐中宗李顯以另類的方式火遍了平行時空,就連上官婉兒的風頭都被搶走了不少,直到鏡中人繼續開口——

【事實上,上官婉兒是太平公主的人。】

【《資治通鑒》中其實便有所記載:唐中宗遺詔本就是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商量著確立的,照顧了韋後和相王李旦雙方的利益,前者太後臨朝,後者皇叔輔政。誰知韋後一黨的宰相宗楚客提出反對: “相王輔政,根本不符合道理!更何況皇後和相王為嫂叔,本就不該有所交集,一旦在朝堂上聽政,雙方之間何以為禮?&#34

;於是韋後禁止相王參政,決心大權獨握,雙方徹底翻臉。】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韋後翻了車,李隆基聯手太平公主上演了唐隆之變。】

【按理來說,作為太平公主一黨的上官婉兒即便不是功臣,也絕對不該被當做罪人誅殺,結果李隆基卻雷厲風行殺了她——是李隆基一時衝動不分青紅皂白嗎?我以為不是的,他其實很清楚上官婉兒無罪。之所以殺掉上官婉兒,可能正是因為清楚上官婉兒的能力與立場,這才殺了她。】

【——在這場政變之前,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盟友,但政變成功後,是敵是友就難料了。既然如此,何不趁機翦除其羽翼?】

【千年後出土的上官婉兒墓誌銘中便有明言: “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吊祭,詞旨綢繆”,想必以罪人身份被殺的上官婉兒之葬禮,亦多賴太平公主。】

【至於殺死上官婉兒的李隆基, 《史書》中都說他在上官婉兒死後令人收集其詩編為詩集,又令張說為之作序,於是後人對其多有褒揚,在上官婉兒的名聲不曾被澄清之前,唐玄宗李隆基都是“殺其人而憐其才”的帝王典範。可事實當真如此嗎?】

【為上官婉兒文集作序的張說早就在序言中道明了真相:是太平公主向皇帝哥哥李旦上書,這本文集才得以有機會編成。】

【寬容大度的唐玄宗李隆基又是如何做的?後來,消滅掉太平公主的他餘恨未消,竟然下令搗毀太平公主之夫武攸暨的墳墓,就連太平公主的前夫薛紹之墓都沒放過,既然如此,太平公主的“好閨蜜"上官婉兒之墓,又豈會被他輕輕放過?】

【當千年後的後人麵對上官婉兒那個過於空洞疑似被毀的墳墓發出疑問時,唐玄宗李隆基就成了

大家心中的第一嫌疑人。】

【從掖庭罪奴到巾幗宰相,一雙素手撥弄風雲,上官婉兒的一生注定不凡,她的死卻如此潦草,豈能不令人且歎且惜之!】

這一次,火遍平行時空的人從唐中宗李顯變成了唐玄宗李隆基,當然,李隆基在平行時空的名聲本就很響,雖然是罵名。隻不過如今他身上的罵名更響了一些而已。

哪怕看不慣女人掌權的老學究,都對李隆基這種死後掘墳的行為表示十分的不恥。

古人最講究的就是死後哀榮,生前仇恨再大,死後都如燈滅,斤斤計較到掘墳毀墓

,連相關人都

不放過,簡直荒唐可笑!

本就有“安史之亂”的黑曆史在前,現在又傳出這種事,一時間,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聲簡直直追隋煬帝和胡亥這對臥龍鳳雛。

而幽幽的片尾曲正是在此時響起,曲調先是激昂萬般,仿佛帶著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不知不覺轉為沉穩,仿佛聲聲敲擊的鼓點,帶著說不出的莊嚴肅穆和大氣,到最後,隻剩下低沉而平緩的嫋嫋餘音。

似乎預示著《巾幗奇才·大唐篇》告終,最後,鏡中人以一首小詩收尾——

"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蛾眉。

吾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