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第一百四十七章(1 / 2)

第一百四十七章

考試時間未過半,穆二胖就先把文章寫了出來。

因為在做文章時他確保自己沒有分心去想後頭的詩題,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這篇主旨中規中矩的文章他從擬稿到定稿攏共隻花了一個時辰的時間。

將文章從頭到尾檢查過一遍,穆二胖猜著劉學政好詩文,這次詩文出題又費了那般心思,文章在他心中的占分比例至多也就是三四成。

不過也甭管幾成,反正這一部分完全發揮了他的真實水平。

下頭就該去想詩題了。

詩題拆成兩句,看似對仗工整,但穆二胖可以確定這兩個句子絕對不是出自一首詩。不然他不會半點沒有印象。

那就是截搭出來的了。這種沒頭沒腦的詩文題,穆二胖最近做了不少,有了思路之後,就很熟練地把句子拆開細想。

首先是‘過客不須問’,他想到的翁承讚的《書齋謾興二首》,原句是‘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裡是吾家’。

同首詩裡頭另還有一個名句,叫‘人家不必論貧富,惟有讀書聲最佳’。

這是一首讚揚書香門第,說讀書比財富更重要的詩。

後頭那句,‘詩在禦屏風’,他一時間想不起來整首了,隻想到了原句——‘誰似金華楊學士,十聯詩在禦屏風’。

這句裡頭有個典故,楊學士也就是楊徽之,據說他自幼勤奮苦學,拜了江南詩賦名家江為、江文蔚為師,不知倦怠地努力之下,最終和這二人齊名。

宋太宗就很欣賞楊徽之的詩,特地挑選了其中十聯寫於屏風,傳為一代佳話。

說起來好像是很簡單的事兒,但要在看過的那麼些詩和文章裡頭想這麼兩句話的出處,就已經讓穆二胖發了一頭的汗,時間也又過去了半個時辰。

前後兩句的出處弄明白了,穆二胖還是覺得兩句詩關聯並不大,不過截搭題素來都是有些牽強附會的。時下更有文人指責這種題目前言不搭後語,強行製造難度。

穆二胖選了讚頌讀書、讚頌書香門第的主旨來寫,另外還要把這詩題裡頭的截去的東西補充進去,提一提楊學士等。

他自己就是因為走上了讀書路,而脫胎換骨,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人,寫起這樣的題目來,自然也算是得心應手。

他寫詩素來是成形快,推敲慢,因此在稿紙上寫好之後,反複推敲了一番,時間已經來到了下午晌——距離交卷的酉時大概還有半個時辰的時間。

此時考場裡頭一個先交卷的還未出現,顯然大家都被最後一題難的不輕。

在準備進行最後的謄抄之前,穆二胖又把所有完整的詩文默念了一遍。

“過客不須頻問姓,讀書聲裡是吾家……誰似金華楊學士,十聯詩在禦屏風。”

他總覺得好像在哪裡看到過這種不在一首詩裡頭的搭配。

沒錯,是看到,而不是恰好一起讀到過。

他最近看的有什麼呢?除了沈翠給的兩本市麵上難以尋摸的詩文集,就是劉學政的相關資料了。

衛恕和崔斐真的是出了狠力氣,前頭是搜集了劉學政的所著詩文,後頭甚至連他的籍貫都打聽了出來。

劉學政出自一個叫琵琶崗村的地方。那村莊七成以上的原村名姓蕭,後來又有劉姓遷入,是這二姓百姓共同生活的家園。

崔斐更是借著崔家的關係,找到了劉學政同鄉貨郎,讓他們寫一些他們那裡特有的東西——這種帶有故鄉情結的東西,很容易成為詩題,且外地人一般都不知道。

可惜的是那貨郎為難道:“我自幼沒讀過什麼書,雖在外頭走南闖北討生活,但也隻認了幾個數兒……”

崔斐自然不會強逼著他寫字,就讓他口述。

貨郎還是為難,“我們那小村子啥特產也沒有,就是最普通的村子,地形酷似‘琵琶’而得名,村裡就該一些屋舍、巷道、小河大樹……若說有什麼不同,大概就是我們蕭氏與劉氏的宗祠合二為一,建得比彆的村子裡好些。”

但崔斐給的好處實在豐厚,光這幾句話,肯定得不了銀錢。貨郎舍不下這到嘴邊的好處,便說自己畫畫還挺好的,而且記憶力也比一般人強很多,能把那小村莊裡頭所有記得的東西都畫一遍。

反正他想著那小村子攏共就這麼點東西,都在這裡了,想看啥你們自己看吧!

那貨郎不識字,走南闖北這些年,就是靠一手還算可以的畫技和家裡報平安,畫的也挺像那麼回事,畫了屋舍、小河、巷道,和他說同旁處不同的祠堂門臉——祠堂裡頭肯定是不能畫給外人看的。

看他也算是出儘全力,所以崔斐還是把許諾的銀錢給了對方,把那幾幅畫帶回了書院。

等等,祠堂?!

穆二胖閉著眼睛用力地回憶了一番,他記得那蕭、劉二家合並的祠堂前有幾條跟自家書院裡頭差不多的豎匾。

貨郎不識字,但那祠堂他自小看到大,豎匾上的對聯也是記憶深刻,就把那些字‘畫’了好幾個上去。

當然他是靠著畫圖記憶法,所以字形歪七扭八,隻是勉強可以辨認。但赫然就是這詩題裡的幾句了!

敢情這詩題的出處在這裡!

那詩文就不隻是要鼓勵讀書人勤學好問和讚揚書香門第,還得稱頌一下這琵琶崗村呢!

也得虧眼下時間還早,他這詩文還能再刪增微調一下,穆二胖按著平仄的規律,把詩文裡頭用來寄情的東西替換成了琵琶,借指劉學政的家鄉。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