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軍事相關的曆史資料,一直都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這句話其實來源於抗戰時期,盧溝橋事變之後,一直遠離戰火的川軍主動提出要抗戰,川軍七個集團軍共四十餘萬人,先後開赴抗戰前線浴血奮戰。此後每年都向前線輸送大量青壯年。八年抗戰總計提供兵源三百餘萬人。占全國總兵源的五分之一還多。
也就是說,當時參加抗戰的軍隊當中,幾乎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名川蜀人。所以才會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而且最值得一提的,是川軍在抗戰爆發後,主動提出出川抗戰的時候,當時的國黨正牌軍根本看不上這支部隊。認為川軍是最爛的地方部隊,裝備低劣,軍紀渙散,將士素質差。當時第一戰區的司令長官甚至直言說“我不要這種爛部隊”。
然而在整個抗戰期間,這支在同期部隊眼中質量最差的地方軍,卻死戰不悔,從不投降。
淞滬會戰中川軍26師四千餘人,撤離戰場時隻剩六百不到,傷亡超過百分之八十五;南京保衛戰中川軍21軍145師彈儘糧絕,師長以死報國;台兒莊戰役的滕縣保衛戰,守城川軍幾乎全部陣亡,無一被俘……
而《血肉長城》這部電視劇的曆史背景,就是淞滬會戰期間,男主角的身份就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川省軍官。所以陶暮帶領著《血肉長城》的製作組成員,采訪老兵的第一站就選在川蜀地區。
從抗戰中活下來的老兵,基本上都在九十多歲了。鶴發雞皮,蓬頭曆齒,臉上手上都是塊狀的老年斑,甚至連說話都說不清楚了。
然而當他們講起抗戰期間的往事,講起那些死在戰場上的戰友時,那些伴隨著鮮血和廝殺的往事仍然曆曆在目。其中一位老兵甚至哭著說他記得每一位戰友埋葬的地方。
還有人把當時拍攝的舊照片,戰爭時期受到嘉獎的各種勳章拿給陶暮和製作組的人看。
黑白的老照片在歲月的流逝下微微泛黃,邊角都磨損的有些繾卷了。上麵一共五個少年並排站著。都是十五六歲的年紀,擱在現在,也就是剛上高中,每天還要為作業寫不完學習跟不上逃課去網吧早戀被叫家長跟對家粉絲在網上掐架沒掐過這種瑣事煩惱。然而在幾十年前,在國家被侵略的那個時代,他們卻要扛起劣質的裝備奔赴戰場,同侵略者廝殺。
老人講:“這是我們同村的五個人參軍的時候,給我們照的一張照片。”然而抗戰結束後,能活著回到家鄉的就隻有他一個人。可是老人也並不是全須全尾的回來的,他的一條胳膊在戰爭期間打沒了。
“我複原的時候,上級領導說要把我分配到地方上的派出所。我沒答應。我說我胳膊都沒了,還怎麼幫老百姓抓壞人。我如果抓不了壞人,怎麼當警察。”
“我能活下來,回到家鄉跟家人團聚,就已經比我那些死在戰爭中的戰友們更幸運了。我不想成為國家的負擔。我們的祖國還沒有變得更強大,需要更有用的人擔任更重要的職位。”
“祖國,還需要更強大。隻有更強大了,才不會被其他國家欺負。”他的那些戰友,就沒白死。
《血肉長城》是一部典型的抗戰劇,換句話說就是一部男人戲。女性角色的戲份不多,即便是女主角和女二號,加起來的戲份也沒多少。
所以跟隨陶暮一起來采訪老兵的也大多是男人。比如說年近四十的男主角戰斌,還有其他幾位同樣三四十歲的老戲骨們。
然而即便是這些鐵骨錚錚的漢子們,在聽到老兵回憶那些經曆的時候,也忍不住紅了眼睛,潸然淚下。碩果僅存的幾位女性更是不用說。已經哭的紙巾都消耗了兩三包了。
而在川蜀之外,陶暮又輾轉湘省,滇省,桂省采訪了抗戰過後幸存下來的湘軍、滇軍和桂軍軍官。
他們采訪了很多抗戰老兵,用鏡頭拍下了很多珍貴的老照片,還有曆時雖久,但被擦的閃閃亮亮的各種勳章。他們還去了當地的抗戰博物館,去了烈士陵園。最後回到燕京的時候,周鴻導演通紅著眼睛跟陶暮說:“我特彆慶幸,我用心拍攝了這麼一部電視劇。我們用最好的狀態,最認真的態度,全員水準以上的演技,完成了這麼一部作品。我希望我們的努力沒有給他們丟臉。”
“我希望我們的努力,沒有辜負那段曆史。”
沒有戲劇化的神劇情節,沒有嘻嘻哈哈的醜化弱化侵略者,沒有顧慮所謂的市場需求和觀眾口味,而是秉持著考據的態度,竭儘全力的將那段槍林彈雨的曆史複原出來。
讓更多人懂得一寸山河一寸血,老兵不死,抗戰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