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初賽過後,香江四邑商工總會新會商會學校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差學校,就以積分榜排行第一的蘇韻以及積分榜第十八的周新恒這兩個異軍,從一群差學校裡突起,強勢插入積分榜上那仿佛本區一群名校強校排行榜的名單之中。
“新會商會學校?那是什麼學校?完全沒聽說過!”
“我倒是對他們學校那個周新恒有點印象,聽說是想考英華的優等生?”
“貌似和我們學校在以前的知識競賽上遇到過,可惜隊友水平跟不上沒能進決賽……”
“現在人家的隊友可厲害了,那個蘇韻到底是何方神聖?!”
“為什麼一個四年班的居然能排在積分榜第一位?!”
蘇韻目不斜視地越過一群對她行注目禮的大人小孩,快步跟在鄭國光身邊往外走。
生怕她壓力太大,鄭國光在拿了複賽邀請函之後就趕緊收拾了東西,帶上幾個孩子一起回學校了。
路過學校門口看到有個小推車在賣雪糕,他又順手掏錢出來給孩子們一人買了一個。
捧著雪糕吃的蘇韻,不經意地回頭望了一眼外邊被耀眼的陽光曬得發白的街道:一片一片的大塊屬於夏日的濃烈色彩之中,除了小販不時的搖蒲扇聲就再無動靜,眼前的一切景物好像都要被夏日的強烈陽光所扭曲。
不知是時代濾鏡還是其他原因,隻覺暑氣蒸騰的炎炎夏日有這麼一根雪糕下肚,整個人就頓時感覺清爽了不少。
連帶著這難耐的濕熱夏日,似乎都因為這番由內至外的舒適清爽而變得滿載著熱情,偶爾幾聲穿過校園樹梢的微風抖落在肩頭搖曳,地上的星點光斑仿佛就有了生命一般跳躍。
有時候,人的情感是在特定的時間裡被某些細枝微絲的觸角碰到,才會如排山倒海一樣猛烈襲來——之前辛苦醞釀情感才能演繹出來的《500 Miles》,現在被這真真切切地察覺到自己已經身在異世異鄉的情感一衝擊,令她恍惚間有種終於認可了這一個理應存在於懷舊時光記憶裡、屬於她的長輩們青春年月的時代。
認可了,她以後將會生長於此的這個世界。
“我會一直陪著你的。”感受到宿主情感的翻湧,沉寂許久的係統冒出了一句。
謝謝。
蘇韻真誠地感謝了係統:倘若沒有它的陪伴,也許她真的會被這段年月慢慢同化,忘記了她曾經生活於一個怎麼和平美好繁榮昌盛的年代。
不是說現在這個拚搏的年代不好,但已經見識過了後世的先進,人就會對落後的一切無意識地帶了點高高在上的審視。
跟隨著鄭國光進入辦公室之後,鄭國光就從桌子的抽屜裡拿出了一疊草稿:“你們這次的成績很好,不過阿sir我之前是真的沒想到他們會在背後幫忙出貓,所以就沒給你們……”
“出貓”的意思,就是作弊。
因為出貓的貓字是“矛”的近音,而“矛”則指賴皮,所以也就延伸了“出矛招”這一詞。
當然,也還有一個說法是源自於英文copycat,為弄虛作假或違規地去達到目的之意。一般考試作弊、耍小把戲騙人,甚至是連司儀忘詞要看俗稱“貓紙”的提詞小紙條,均可用到。
新會商會學校的師資力量比起那些名校強校要弱不少,音樂課基本就是靠著一個音樂老師帶全校,而且這音樂老師也是個沒多少水平的混子,照本宣科勉強可以,讓搞創新就是為難……
因此,主教美術和英文的鄭國光隻得把他閒暇時興趣寫的一些歌詞拿了出來讓蘇韻和周新恒看,說是他們看上哪一篇,他再努努力找音樂老師合作譜上曲子。
眼看周新恒興致勃勃地接過一半草稿翻了起來,而蘇韻這個自帶外掛的外掛汪也隻得意思意思拿了另一半看看:反正一會她說沒喜歡的然後再自己“作曲作詞”就好了……等等這是什麼?!
“願我會摣火箭,帶你到天空去,在太空中兩人住……”蘇韻默念出這篇隻有前麵兩三句的未完成品,心裡的驚詫就越發加大。
按理說這種“年紀”比從前的她還要大上不少的粵語老歌,她一個時代新人應該是不認識的——但架不住那時候懷舊複古流行,TBB的一係列溏心風暴等熱播劇將冷飯炒成了蛋炒飯,讓他們這些追劇的年輕人美滋滋地吃了下去。
連帶著,也認識了一下這些老歌的其他信息。
果然這個黃金時代是大佬迸發佳作頻出的一個時代,她這個正職是小學老師的鄭sir,在後世卻是香江著名填詞人之一,與黃湛、盧鶴沾合稱香江詞壇三宗匠。
一群奠定了港樂盛世的初代開山怪。
也許這種老一輩填詞人的名字對大眾來說並不熟,不比後世流行的夢爺、文山等人,但隻要稍微列舉一下他的作品,相信就有不少人恍然大悟一拍大腿:原來這些都是他寫的!
就連對此一知半解的蘇韻所記得的經典金曲,已經是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幾首:《分分鐘需要你》、《風雨同路》、《漫步人生路》、《風繼續吹》以及《偏偏喜歡你》……
不過可惜,空有寶山卻時機未到。
粵語的九聲六調,是注定了在作詞這一行列裡要比英文詞和國語詞受到更多的束縛;所以在技術上就不容易先有歌詞再譜樂曲,而是習慣了先有樂曲再寫歌詞,因此這一段時期的作詞人都是多稱為“填詞人”。
鄭國光先前說讓他們選歌詞,也隻是讓他們選個喜歡的風格,到時找音樂老師合作譜了曲再重新改詞或者填詞——想起後世鄭sir的填詞數量早早突破四位數大關而且前綴還不是1,以保質保量在填詞人界裡名列前茅,蘇韻是絲毫不懷疑她這位阿sir的肝力……
問題是,鄭sir是粵語填詞大佬無疑;可惜現在這個世道,粵語歌在大眾眼中卻是下裡巴人口水歌和傳統粵曲小調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