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第239章:金像獎(1 / 2)

“有所耳聞。”蘇韻一邊說著, 一邊把人給請進小花園裡。

說實話,為香江地區設置一個足夠分量的、堪稱標誌性的獎項,然後以此為基礎帶動香江的電影相關行業進行全方位的騰飛——這本也是她未來計劃中的重要一環, 但要做到這樣,必須先要在本土打好堅實的人脈基礎。

即使她現在背靠趙氏這座影視界的大山,但本人也還隻是未滿十八歲的妹妹仔, 哪怕強行嘗試弄了個獎, 亦是沒多少人氣:如這樣的頒獎儀式, 需要的是社會名流、豪門富商、藝術巨星以及有分量的電影人等大牌賓客作為點綴, 方可以讓它成為一個真正的盛會。

想要達成這種場麵的盛會,除非是由和各界大佬都有一定交情的趙日賦發起。

因此, 蘇韻在聽聞鐘景威的來意之後, 微笑著回複道:“鐘sir, 按理說, 你更應該找六叔或者方小姐談這個才對。”

鐘景威也是在藝術界有一定地位的話劇大佬, 明年還會被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聘為創院院長, 乃是大眾認證的演技派,所以肯定會和趙日賦有那麼一點半點的交情。

“《雙周刊》那邊的人去找過趙爵士了,可惜他最近忙於趙氏的電影製作不說,明年還準備做一個叫做‘中文金曲頒獎典禮’的項目,一時之間就沒有再開多一個項目的打算了。”鐘景威解釋道。

所謂的《雙周刊》就是指《電影雙周刊》, 從事電影界有關的報道和評論,自79年創辦以來,一直都以高質量和及時性而收到廣大群眾的喜愛,稱得上是近年來雜誌界徐徐升起的一顆新星。

“去年的時候,《雙周刊》的施生和陳生在做雜誌之餘,開始思考起香江沒有電影人自己的官方組織的問題。”鐘景威此時的模樣, 倒還真是十足十的一個耐心為學生傳道解惑的老師,“抱著對電影行業發展的關注和責任感,所以他們參考著那些知名的國際性大獎,想了一個把電影相關從業人員組織起來,然後對年度優秀電影和優秀電影人進行評選、頒獎的項目計劃。”

“不過,受限於資金短缺和沒有固定組委會等因素,先前試辦的第1屆香江電影金像獎,隻是由香江電台在藝術中心的壽臣劇院協辦,場地、成員都比較簡單。”鐘景威說著,亦將帶來的資料文件給蘇韻逐一講解起來,“這個張開手的y形人形獎座,就是第1屆金像獎的獎杯——叫得‘金像獎’的,顧名思義,創辦方也是希望這個獎在將來,能成為華語影壇的奧斯卡……”

蘇韻皺著眉頭看資料:從名字到獎項設置,再到為求公平公正而拒絕接受商業讚助的做法,以及取名的含義等……都不難看出創辦方的雄心壯誌。

不過資料文件裡麵的照片,還是能看出明顯的資金限製,讓見慣國際性頒獎典禮盛會的蘇韻總感覺到一種,從獎杯到現場布置都挺“落後”和“土氣”的感覺。

特彆是那個金屬人形獎杯,相較後世香江金像獎那個由著名設計師十易其稿方才得出的女神造型獎杯,不但落後土氣,還透著一股粗製濫造的小家子氣。

當然了,所有問題之中最難做的是:想要搞出一個盛大的頒獎典禮,場地資金人脈這些缺一不可;而且又是影視相關的話,就更需要麵向大眾的宣傳。

而要宣傳的話,要麼是大佬發起彆人趕著上,要麼就是砸錢托關係請人搞大——這統統是需要大量前期投入,才能壘起高樓。

但創辦方卻拒絕接受商業讚助。

若是成名已久的經典盛會、賽事等,自然是不缺即使倒貼也要拿到直播權、轉播權的電視台:當年tbb啟播的第一晚,就參考著香江人都喜歡過海玩兩手的共性,而花大功夫弄出了澳城格蘭披治大賽的直播。

六十年代的現場直播,對比起連個收音機都沒有的地方,簡直算得上是一次降維打擊。

可惜,這樣的賽車錦標賽直播並不能討好以師奶為主力的觀眾群體,啟播第一日的成績並不算理想。

於是tbb管理層趕緊開會研討,臨時在第二晚搞了個聯歡晚會,讓一群隻能在電影院、戲院裡才能看到的明星齊齊上台,唱歌跳舞玩遊戲唱粵劇演話劇,硬是用這個熱鬨的氛圍殺出了一條血路來。

而這個聯歡晚會,就是tbb最為經典的、製作集數多到被列入了世界紀錄的超長壽綜藝節目《歡樂今晚》。

很明顯,《雙周刊》那邊也是打算利用電視直播來宣傳,並且以電視直播的版權收入作為收入來源。

這算是在捆著枷鎖的基礎上,跳出了一支艱難前行的舞。

然而,這個舞者想要去到光輝的彼岸,前期還是必須要一個無論它再怎麼賠錢虧本,也照樣毫無怨言地往裡扔錢的冤大頭……

毫無疑問,在那些老狐狸那裡沒討到好的《雙周刊》,就開始盯上了蘇韻這個投資風格素來清奇的新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