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數年,《盜墓迷情》係列的最後一部上映之際,不少人都頗有種青春將要結束的感覺。
嚴格上來說,這不過隻是一部喜歡搞大場麵的商業片,最喜歡的就是用衝擊力極強的視覺特效和貼合畫麵的各式配樂,去給予觀眾一種無與倫比的視聽享受——再之後,就是一段時間的回味和逐漸隨著時間流逝而忘在背後。
但它卻是在那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之中,成就出了一些區彆於普通商業爆米花片的地方:由華夏人主導參與製作的東方電影,那些獨屬於華夏製作的思想和痕跡印記,就是那些打著東方元素旗號的電影所無法比擬的存在。
而最關鍵的,還有著兩個再也無法複製的特點:一是它承載著《奪寶奇兵》係列的東風而出,但卻又打造出了和《奪寶奇兵》完全不同的思想內核。
在此之前,那些年由《奪寶奇兵》係列所帶出來的盜墓熱潮,無一不是為了金錢利益而引出人心中的瘋狂;唯獨是《盜墓迷情》這個係列,從故事一開始就已經將那些為了個人利益的行動,轉改成為由“官方”主導的、自上而下的保護性發掘,並且還靠著劇情故事和各位主角之口,將“古物”的珍貴和對國家、曆史等方麵的無形貢獻娓娓道來,讓“保護本國古物”這個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最後一點,可沒少讓那些仗著信息差、前仆後繼地前往華夏神州大陸“淘金”的人為此而咬牙切齒。
明明之前他們隻是花上那麼一點點錢,就能從那些“無知的愚民”手裡換到珍貴的華夏古董,之後回國一倒手,就是千倍萬倍甚至難以估算的利潤……
這樣一本萬利的操作,最是正中這些自詡是“發達國家文明人士”的人的下懷,那些年裡可沒少讓他們從中低層一躍飛升到高層新貴。
直到《盜墓迷情》係列的出現。
不得不說的是,即使這部片子有大部分是東方麵孔的演員主導,但也確實是製作精良。
再加上瑪麗蘇的特效技術和人氣保底,以及那些設置巧妙連貫的故事線,就頗有好萊塢式的係列大片的風範,無論是在好萊塢還是在華夏,都稱得上是相當成功的爆米花電影。
但問題也就在這裡了:爆米花電影的門檻相對較低,同時也是注定了它的普及性和大眾性,不會讓觀眾有太大的理解差異,能在最簡單的層麵上將故事內容和想要說的東西灌注給觀眾……瑪麗蘇從一開始就把這個係列定位在此,可真是心機極深。
誰都知道,那時的華夏神州大陸正是百廢待興的年代,雖然已經在努力開展義務教育,但知識的普及率還未能跟上,所以她故意選用了這樣容易理解又能娛樂大眾的電影方式,就能在最大層麵上去告知觀看了這個係列電影的人們明白,認識古物以及保護古物的重要性。
而這一個行動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盜墓迷情》這個電影係列被瑪麗蘇拿來和華夏的有關部門商定好,再次延續了瑪麗蘇當年的“電影下鄉”計劃。
從大城市到二三線城鎮再到偏遠山村,一步一步地蠶食下去,最終就使得那些大字都不識幾個的無知愚民,把手裡頭那些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價值的老東西當成了珍貴的寶貝,好不容易談到幾個舍得賣的,也是漫天要價……
最可惡的是,那些無知愚民,對著他們就是漫天要價;結果他們自己人發出號令說回收古物以供研究的時候,不少平時出行就連幾毛錢車費都舍不得出的人,居然就會老老實實地把家裡的老東西打包好,一點錢都不要就能全部送出去不說,甚至還會自己倒貼車費、運費地把包裹寄出……
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這樣奇怪又愚蠢的人?!
那些前來“淘金”的洋大人接二連三地在大陸吃癟的同時,在他們本土國度上,也是受到一定的影響。
這也就是《盜墓迷情》係列所造成的第二個關鍵點:以前的時候,隨隨便便往作品裡塞點所謂的“東方元素”,就能吸引不少海外華人掏錢,就連是用手段明褒暗貶或者乾脆直接地明著嘲諷,也會有不少黃皮白心的舔狗幫他們開脫……
特彆是專門找一些模樣醜陋的亞裔作為反麵角色,來襯托自己人的高大上這種行為,就最是讓這樣的對比“深入人心”,能帶領不少認知未完全的青少年和小孩子,走上一條他們想希望這些新一代走上的道路。
等時日久了,這種被帶偏的認知,就會深刻在新一代的腦子裡,讓“糟粕”成為“傳統”。
但《盜墓迷情》係列偏偏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強行用一群俊男美女麵孔的亞裔主演,來打破了所有人那還未能完全牢固銘刻腦海的“認知”!
而且瑪麗蘇這家夥還特彆會搞事,每次出電影都搞電影同款服裝,那熱度就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他們這邊的不少年輕人都覺得華夏人不但男帥女美,而且還有型有格分外酷炫,在這些年裡鬨出了一場又一場的“東方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