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公府嫡出得千金孟琳琅也經常入宮陪伴貴妃姑母,連太後也認識,她也一直知道貴妃姑母受寵,還從未被陛下問責處罰過。素來驕縱任性的她麵上少有的顯出幾分害怕來。
孟琳琅可是國公夫人心尖上的寶貝女兒,哪裡舍得她受驚,於是輕聲安慰道,“怎麼會呢,不用擔心。你姑母是貴妃,膝下又有三皇子,不會有什麼事的。”
國公爺聽了這話也連連點頭,“是啊,還有國公府為貴妃娘娘撐腰呢。”
作為開國勳貴直到現在都屹立不到的國公府,又掌握著一部分軍權,成國公有自信,為了這點兒女婚嫁的小事,陛下不至於拿貴妃娘娘和國公府怎麼樣的。
不過是得罪了安玄公和一些文人清流,臉上不好看罷了,但他女兒中意的夫婿,誰也搶不走了。
然而次日的朝堂上卻不太平,禦史言官彈劾仿佛約好了一般彈劾成國公仗勢欺人,不顧體麵任性妄為,德行有虧等等。甚至攻訐起了成國公府的教養,將女兒養得驕橫跋扈,不知廉恥禮儀,奪人夫婿。宮中的貴妃也是恃寵生驕,越過皇後行事。
成國公氣得臉紅脖子粗,論嘴皮子工夫根本爭辯不過,於是乾脆耍起了無賴,說這賜婚是太後的懿旨,有本事跟太後鬨去啊。
他沒注意坐在龍椅上的皇帝臉色越發黑了。
早朝兩百多份奏疏折子,七成是彈劾成國公府的,另外三成是衝著皇帝來的。
彆以為禦史言官就不敢說皇帝的不是,這還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皇帝這還是代太後受的過,大寧以孝治天下,禦史們不好直言太後糊塗荒唐,炮火就朝皇帝這來了。一筆帶過便是皇家縱容權貴,以勢壓人。
甚至有禦史指出那道賜婚聖旨中所說的,成國公府的嫡小姐孟琳琅賜嫁給新科狀元郎陸修琰。
言明讓陸修琰以平妻之禮迎娶,二女同日進門。
這分明是羞辱安玄公的孫女,辛氏乃簪纓世家,數百年來知禮儀明進退,從未出過女子外嫁為妾,也沒有過所謂平妻貴妾這種荒唐事。
安玄公退婚的舉動,其實也是在世家仕林清流中贏得了好名聲,至少安玄公不畏強權,清正傲骨這一點深深印入眾人心中。安玄公不願意委屈作踐自己的孫女,寧願退婚也不肯被扯入這攤臟水裡頭,怕汙了自己。
作為陪襯被踩下去的自然就是成國公府還有賜婚的皇室了,還有一人,就是陸修琰。
即便他還未正式入朝為官,那些禦史言官也沒有放過他。
吃這碗飯哪怕雞蛋裡都能挑出骨頭來,所以縱然陸修琰看似清白無辜,受了無妄之災。也有言官詬病他的品行風骨了,懷疑他與國公府千金早有私情,才鬨出這般事來。
這話一出,立馬就有翰林院的官員出來說話了。
此人不是楊學士,而是院中另一位官階相等的文官。
連安玄公都氣得病倒了,身為受過他教誨的弟子,楊學士也沒臉出來見人,也就請了病假閉門不出了。
不過這位翰林學士說的也不是什麼好話,甚至直接請奏陛下稱新科狀元陸修琰不宜入翰林院。
彆管皇帝準不準此奏,翰林院這無疑是表明了立場態度。可以說即便陸修琰以後入了翰林院,也難有他的容身之地。
原本是翰林院分外看好前途無量的青年才俊,現在恨不得踩到泥地了。
這態度轉變的天差地彆,不僅是因為安玄公被羞辱不得不退婚引發的士林憤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辛氏毅然決然退婚後,陸修琰娶了成國公府的千金後,從此便是與武勳□□分不開關係了。
文武相爭是曆朝曆代都屢見不鮮的現象,由於各自的利益以及當權者的態度,雙方是天然的對立,互相鄙視的,很難融合到一塊去。
而像這種文武聯姻更是難以見到。
換而言之,對文官來說,陸修琰已經不是他們的自己人了,甚至他屈膝皇權以致於安玄公退婚,宣稱辛氏與他恩斷義絕再無往來,簡直可以說是仕林清流的叛徒了。
連教導他數年的恩師楊學士都不敢再認這個學生了,足以表明文官集團對他的抵觸態度。
陸修琰在原來的故事中之所以能安然無恙,不受困擾甚至平步青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既娶了頂級權貴武勳國公府千金,又娶了名滿天下的大儒孫女。
這些非但沒有成為他的阻礙,反而形成了穩定的平衡,推動他一路青雲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