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心庵中,素心院裡,柿子樹下。
攬霞和拂綠圍坐在小桌旁,拂綠在縫製衣裳,攬霞則在納鞋底。
“唉。”攬霞忽然停下手裡的動作,歪著頭問:“拂綠,這是我們今年第幾趟來清心庵了?”
拂綠道:“第四次。”
攬霞便長籲短歎起來,“都第四次了嗎?莫非小姐不是一時興起,而是真心想出家?”
拂綠頭也不抬地道:“你還以為小姐是開玩笑?”
攬霞單手托著下巴,滿臉憂愁,“不是我以為,是我希望,希望小姐在開玩笑。”
拂綠攤開袖子,動作嫻熟地收起邊,“小姐都說了,等她出家後就還我們自由。”
攬霞問:“我們跟小姐從小一起長大,就這樣分開,你難道舍得?”
拂綠的動作一頓,道:“舍不得又怎樣,小姐不會為你我改變想法。”
攬霞小心翼翼地道,“我們是沒那麼大的本事,但二公子有啊,二公子如今對小姐那樣上心,小姐以往又喜歡二公子……”
拂綠終於給了她一個眼神,“攬霞,你想說什麼?”
攬霞試探道:“我隻是在想,若我們能幫二公子重獲小姐的青睞,豈不是皆大歡喜?”
拂綠上下打量她,“你收喬木的好處了?”
攬霞矢口否認:“沒有,我是那樣的人嗎?”
拂綠道:“是。”
攬霞:“……”
拂綠一動不動地盯著她。
攬霞敗下陣來,心虛對著手指,“就收他幾盒八珍齋的糕點而已……”
拂綠簡直無語透頂,“幾盒糕點就能收買你,攬霞,你真是——”
“我這個叫順勢而為。”攬霞弱聲為自己辯解,“我不想小姐出家,二公子也不想,既然想得一樣,大家共同努力不是挺好?”
拂綠本想斥責她幾句,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歎了口氣道:“攬霞,你記住,你認為的好,不等於小姐想要的好。”
攬霞知道她說得有道理,但思及要與小姐分開,她就萬般低落,“拂綠,難道你願意看到小姐遁入空門嗎?”
拂綠沒說話。
她當然不願意,她希望小姐能嫁個有心人,兩情相悅、和和美美地過一輩子,最好膝下再有三個孩子,她能像陪小姐一樣再陪他們長大。但她也比攬霞更了解小姐,與其使小動作算計小姐,倒不如靜觀其變,畢竟以周三公子和二公子目前的態度來看,小姐想出家,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她重新縫起衣裳,忽然想起那本食譜,“攬霞,你覺得比起二公子,周三公子怎麼樣?”
“周三公子?”
攬霞埋頭苦思了會,有模有樣地對比起來,“輪外貌,他與二公子不相上下。論家世,他比二公子略勝一籌。論性格嘛……二公子以前對小姐愛搭不理,他是一見麵就對小姐冷嘲熱諷,但眼下兩人都變了,一個賽一個的殷勤。”
她捂著臉頰,糾結地擰著眉毛,“兩個都好,太難選了。”
拂綠搖搖頭,感歎道:“可惜小姐兩個都不喜歡。”
二人說了會閒話,便又低頭忙活,過了一陣,拂綠想回屋拿個東西,聽到門外有人敲門。
拂綠連忙去開門,還在稀奇,小姐今日回來的這麼早?開了門卻見崔慕禮站在外頭,驚訝地喊:“二公子?”
攬霞聞言唰地站直,轉身朝來人行禮,畢恭畢敬地喊:“二公子。”
拂綠跟著行禮,心裡卻在嘀咕:二公子怎麼來了?
崔慕禮淡掃了眼院子,問道:“你們小姐人呢?”
拂綠道:“小姐在大殿裡誦經,要到用飯的點才會回來。”
崔慕禮問:“隻今日?”
拂綠道:“日日都如此。”
崔慕禮道:“帶我過去。”
*
廟殿恢弘,明柱素潔,寶相莊嚴。
謝渺跪坐在蒲團上,雙手合十,掌間纏繞一串佛珠,閉眼念念有詞。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哆,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眈婆毗,阿彌利哆毗迦蘭諦,阿彌利哆、毗迦蘭哆、伽彌膩……”
一道頎長的身影佇立在門旁,靜靜地凝視著她。
佛前燃香,煙霧交織間,她在虔誠地念經,眉目寧靜而朦朧,像揉在空氣中的一縷氤氳,隨時都能消凐不見。
崔慕禮下意識地出聲,打破這片令人感到不安的祥和,“阿渺。”
謝渺睜眼,循聲望過去,意外地問:“崔表哥?你怎麼來了?”
崔慕禮道:“我聽母親說你到清心庵小住,恰好路過附近,便來看看你。”
恰好?
謝渺略一蹙眉,平靜道:“多謝表哥記掛,我在這裡很好。”
崔慕禮緩緩走近,停在離她半步遠的地方。少女跪著,輕仰脖頸。青年俯身,深深地望著她。
視線無聲息地交彙,滿室檀香中,他心神微悸,而她眸光澄澈,毫無所動。
他不無遺憾地想,若換做以前……
他收身,跪坐到一旁的蒲團上,“今日是伯父的忌辰?”
謝渺輕撚著佛珠,“嗯。”
他從袖中取出一卷抄好的經文,“我抄了往生經,與你一道祭念伯父。”
謝渺斷然拒絕,“不合適。”
崔慕禮便歎:“原來你說與我親如兄妹是假話。”
謝渺:“……”糟糕,被他反將了一軍。
崔慕禮跟著道:“於公,伯父是官場前輩,儘忠職守,修己以安百姓。於私,伯父生前乃父親舊友,又與崔府結成二姓之好,我身為小輩,為他上香祭拜,也是合情合理。”
他條理清晰,言簡意深,將謝渺說得啞口無言。
如崔慕禮所言,崔謝乃是姻親,謝氏又剛為崔家二房誕下一子,她身為謝氏的侄女,受崔家照拂多年,如何能拒絕崔慕禮祭拜的好意?
她妥協道:“表哥有心了。”
謝渺點了三炷香遞給崔慕禮,他接過後,恭恭敬敬地叩拜三首,將經書供到佛前,與謝渺一起念誦《往生經》。
一輪經文念罷,謝渺道:“時候不早了,表哥路上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