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時間就在趕路中度過,在當天晚上巴圖終於和紮那會師盤踞在蒙古汗國與克烈部的邊境上。
在他們的對麵就是王汗的行軍營地,這一次雙方在數量上算是勢均力敵但是在質量上克烈部則要相差很遠。
克烈部的三十萬鐵騎雖然穿著來自西夏、金國、西遼的鎧甲而且他們也緊張的訓練了幾個月的時間,但他們的戰鬥力和精銳的科爾沁相比還是相差甚遠。
裝備、武器什麼的就不說了,主要是科爾沁的正規軍已經建立好幾年的時間而克烈部才剛剛建立。
強大的科爾沁騎兵都是身經百戰之徒,而克烈部的騎兵雖然同樣身經百戰但是他們還是打的敗仗居多。
經常打敗仗對於軍隊來說不但沒有好處還會縮減士氣,而科爾沁騎兵就不同了他們擁有高昂的士氣。
尤其這次是由巴圖親自領軍,雖然科爾沁騎兵們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過巴圖殺敵的勇武姿態。
但是以前的一幕幕是他們永遠忘不了的,隻要巴圖在陣前他們就會感覺沒有攻陷不了的陣地、沒有打不敗的敵人。
在科爾沁沒有人喜歡喊他屠戮者,所有的人都喜歡稱呼他為戰神。沒錯,就是戰神!這個稱謂巴圖當之無愧,薩滿教的總部甚至把巴圖的雕像放了進去。
薩滿們稱巴圖是長生天派遣下來拯救蒙古汗國的英雄,是輔佐鐵木真大汗統一草原、統一世界的戰神。
在遙遠的中原巴圖的名字甚至比鐵木真還要響亮,隻不過僅僅是在民間響亮罷了。在宋國、大理等朝廷大員眼中,草原人都是野蠻人。
野蠻人中也配出現戰神?不過是一個隻知道砍殺的蠻子罷了,見識到強大機械、十餘丈高的城牆他還不跪下來求饒?
不過這隻是以前的想法,在巴圖打敗金國第一次的時候就有很多人不說這些了。當然還是有很多人說這隻是巴圖的運氣罷了,如果換成他一樣可以做到。
可是當第二次巴圖在麵對麵交鋒中戰勝金國的時候,整個宋國、大理國都沉默了。他們開始明白巴圖第一次並不是湊巧,而是真正靠實力打敗的金國。
結局雖然如此,但是很多宋國、大理的文官還是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嘴硬的說這些隻能代表科爾沁有優秀的軍事指揮專家,巴圖還是一個草原蠻子。
而且這些指揮官沒準就是宋國人或者金國人,在宋國的大官看來這個指揮官就算是金國人也好過是草原人。
他們畢竟被金國打敗過幾次,如果打敗金國的是金國人他們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打敗金國的是他們眼中的草原蠻子,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這種思想很奇怪?不是的,一點都不奇怪。人總是討厭自己看不起的東西突然變得讓自己望而舉止,如果是以前望而舉止的東西如今更加望而舉止他們反而不討厭了。
有這種習性的不僅僅是宋國人,金國、西遼、乃蠻部、克烈部、甚至蒙古部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