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回到科爾沁王庭後開始準備自己謀劃已久的計劃,草原已經平定現在他們的主要的對手就是草原外的世界。
科爾沁的二百六十萬人口巴圖打算分成二十個大型城鎮,至於建造城鎮的材料來源自然是從交易器中購買。
不過現在巴圖交易器中已經沒有多少資金,自此巴圖準備提前征收三年的稅收。
這對於巴圖的信譽而言並不是難事,如今誰不知道科爾沁的主人、蒙古汗國的左賢王是一個說話算術之人。
這二十個城鎮除了科爾沁王庭會容納七十萬人,其餘的城鎮每個容納十萬人。
巴圖準備把這二十個城鎮分散到整個科爾沁,不過在與進過接壤的地方巴圖會設重兵把守。
在擊潰乃蠻部的當天晚上鐵木真曾和巴圖商談過他領地的事情,現在巴圖的領地就是以前的劄答闌部、弘吉拉部、塔塔爾部、泰赤烏部。
也就是說巴圖用部分克烈部、乞顏部和全部的主兒乞部領地換取泰赤烏部領地,而這一次的領地交換也就這樣固定下來。
之所以會交換領地其實就是鐵木真幫著分擔壓力,否則巴圖的領地即接鄰金國又接鑲西夏。
而這樣一交換巴圖不但可以不麵對西夏重兵把守的邊境,而且鐵木真還能夠幫著分擔一些來自金國的壓力。
巴圖把科爾沁分為上中下三個地方,上科爾沁則是以前泰赤烏部,中科爾沁則是劄答闌部與弘吉拉部,下科爾沁則是塔塔爾部。
科爾沁的新王庭則建立在以前乞顏部、劄答闌部、塔塔爾部的交接點,那是是科爾沁最為安全的地方。
除此之外巴圖還準備在下科爾沁設置三個軍事重鎮、中科爾沁設置兩個,至於上科爾沁則因為不連接金國不設置重鎮。
巴圖的打算是每個重鎮十萬士兵,再加上王庭的十萬近衛軍正好六十萬,剩下的五萬則派遣到上科爾沁。
因為草原一統的緣故巴圖的商隊根本就不需要這麼多的士兵,以前五萬的商隊士兵則全部轉化為輕步兵。
上科爾沁的五萬士兵則全部是輕步兵,中科爾沁則是十萬輕步兵與十萬科爾沁精騎,下科爾沁則是十萬重步兵與二十萬科爾沁精騎。
重整的科爾沁改變的不僅僅是這些,軍隊與文官的官職也發生很大的改變。
巴圖仿照滿清與蒙古以前的傳統軍隊官職改為:什長(10人)、百夫長、千夫長、萬夫長、都統(十萬)、大都統。
從百夫長開始每級軍官都要設置兩名副職,副職有第一副職、第二副職,在戰場上一旦正職死亡則副職頂上。
大都統的管理的人數不限製,比如下科爾沁的大都統管理三十萬人而上科爾沁的則管理五萬人。
下科爾沁的大都統巴圖準備讓紮那為正而張聞天為副,中科爾沁的大都統則是海日古,上科爾沁的大都統則是旭日乾,王庭的大都統則是依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