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我有一個構想(1 / 2)

武俠的劇本創作起來很簡單,無論怎麼改編,它都有一個具體的故事脈絡。

無非是改編台詞、嫁接、增刪章節而已。

說到張三豐傳太極劍這一章節。

其實金庸創作這一段,也不是憑空而造,而是效仿一段文字經典。

《莊子·大宗師》:顏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作為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怎麼可能徹底拋棄孔子最堅持的仁義、禮樂,而孔子居然還叫好?莊子就是這麼頑皮,喜歡拿孔子開涮。

仁義、禮樂等在規範人行為的同時也會束縛人的本性,所以,莊子反對,因為莊子主張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人的本性不受任何外在規範的束縛。

同樣道理,武功的傳授需要通過一係列的規範,也就是招式,簡單地說,招式是武功的形式,而不是武功本身,所以,可以讓人掌握武功,但是也會束縛人理解、使用武功,比如同樣的三十招華山劍法,令狐衝施展的威力難以和風清揚相提並論,因為令狐衝被招式束縛,而風清揚則不然。

在這段故事中,張三豐的太極劍厲害之處在於後發製人的劍法理念,張三豐的傳授就是要張無忌理解這一點,所以,強調不要為“劍招”所束縛而影響“劍意”的接受,所謂的“劍意”就是後發製人的劍法理念。

對於真正掌握武功的高手而言,因為需要進一步融會貫通,形成自身的體係,所以,招式的束縛意義才會出現;而對於學藝不精者,因為還需要通過招式掌握武功,所以,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束縛意義。

事實就是如此,同樣是傳授太極功夫,張三豐對俞岱岩和張無忌的要求就不一樣。

所以要把這段劇情反映到屏幕上的時候,張三豐就應當是一派返璞歸真的大宗師氣派,而張無忌也得你像顏回那樣儘得仲尼之學的好學生。

一老一小一本正經的裝……,其實也不是裝,是人家真牛!

莊子是假裝感受不到,而在場的武林高手是真感受不到。

不過每個人有各自的性格,儘管看不懂,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尤其是趙敏……

……

隻要理解對了這段劇情,其實寫起來就相對比較容易了。

不過沈夢林還是花了兩天時間,逐字逐句的琢磨。

哥幾個也幫了他不少忙。

就如他之前幫他們一樣。

好不容易寫完這一段,沈夢林感覺自己的腦細胞死了一半。

說什麼得換換腦子。

乾脆給曹燕打個電話。

和美女吃吃飯,聊聊天,就當換換腦筋了。

兩人在校外飯館見麵。

曹燕很羨慕:“聽說你和陳教授一起參與《倚天屠龍記》的編劇工作?”

“是啊。”

“好羨慕啊。”

“我也隻是跟著乾活的,掛一個聯合編劇的名頭,給個編劇費就完了。”

“總之你是邁出了第一步,我們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出去演戲呢。”曹燕的話語充滿了期待。

當然她也隻能期待。

因為學校不允許他們外出接戲。

這就和其他大學一樣,大一大二好好學習,大三大四再找個實習單位。

當然,就像二十年後清華大學金融係的學生們大一就可以去四大、三中一華去實習,學校也支持那樣。

那些名聲在外的學生們大一去拍戲,中戲也隻能批準。

當然張義眸來中戲找演員,中戲的老師肯定不能拒絕啊。

但現在張義眸沒來,又隻是2001年,老師們是不會批準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