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特效,就少不了提電影工業化。
知乎上有個提問,同樣是走電影工業化的道路,為什麼徐科血虧,《流浪地球》卻大賺?
原因也不難理解。
徐科的“電影工業”是“買辦式”的!
說白了就是花投資人錢,找外國人去做,自己賺其中回扣、
掙了錢老外和老徐的團隊拿大頭,其餘人吃殘羹剩飯
除此之外就是養肥了一幫特彆懂外國的中介
其餘什麼都沒剩下
而《流浪地球》則是自力更生從無到有的工業化
花自己的錢,找自己人去做
掙了錢大家一起分
即便拿得少,但至少生產線和流程是自己的了
順便說,現在老有人說吳京和郭帆搞“愛國營銷”。
把電影和愛國做捆綁,搞道德綁架
但實際上當年徐克搞得才是“愛國營銷”。
動不動就是好萊塢頂級團隊專門來為中國電影服務的噱頭。
但洋務運動和一五計劃是一回事嗎?
徐科的“洋務運動”,就是嘴上說說,本質上還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那一套,所以每部電影宣傳都是:
“我們請了好萊塢團隊baba”
“我們請了多少明星……”
“我們花了多少錢……”
de然後特效都是落後同時期好萊塢幾個段位,預算還一直拉不下來,做出來的特效也怪裡怪氣,包括《大鬨天宮》《狄仁傑》這些買辦特效片都有這樣的問題:效果差,預算高,觀眾不買賬,然後惡性循環。
不僅如此,外國的電腦特效和我們的電腦特效走的就不是一個路子。外國(其實也就是好萊塢)走的是“務實”路線,也就是說一個場景如果我用模型或一比一還原太費錢,用電腦特效反倒是效果好花費低。而華語導演除了徐克還有其他的大導演們,對電腦特效的定位是“務虛”,他們希望電腦特效做出來現實中沒有的效果。舉幾個印象最深的例子啊:
李亞鵬版的《笑傲江湖》,有一個鏡頭是嶽不群和左冷禪比武,左冷禪把身後的大劍扔出去,那把劍飛就飛過去不就完了。不行,非的做出劍身邊有氣流的感覺。
有這個錢乾點彆的特效不好嗎?
《妖貓傳》表演西瓜幻術那一段,是個人就能看出那是電腦做出來的假的,特彆讓人出戲。咱就不能把這錢省下來找個魔術師想想用魔術的手法來整這一段。
《建軍大業》開場的鏡頭。是一艘戰艦把炮口調好,一發炮彈射出,鏡頭跟著炮彈飛,然後把一個房子炸了。這個特效做的跟九十年代的電腦遊戲一樣,失真的厲害。
其實你搭一個房子模,然後音效做出炮彈飛過來的聲音,最後把房子一炸。出來的效果要比電腦特效好。或者把這段刪了也沒問題。
還有就是沈夢林印象最深額的《通天帝國》,前麵看著還行,到狄仁傑進山洞那一段,水裡蹦出來兩個電腦製作的假人,真的,還不如出來兩個忍者效果好呢。
更何況,原時空的《通天帝國》,據說一共花了1.3億,我看至少有五千萬是吃了回扣。
徐科也不像當初拍《七劍》的時候了,點煙屁啊忘了,錢沒花完,於是就繼續拍電視劇。
估計是被其他導演罵醒了。
那幫大陸仔各個都緊得很,他們投資給你的錢也是從彆的地方來的,你就可勁的造,往高大上方麵吹。
先吹個1.3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