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2 / 2)

數理王冠 三分流火 6300 字 9個月前

作為一個全球發行的權威數學期刊,編輯部都是相當忙碌了,每個月都有大量的投稿投向他們的郵箱,常駐編輯是看不懂這些純粹的數學論文的,他們要做的就是篩選這些論文,確定沒有基本的錯誤,確定論文屬於哪一個數學分支,再把這些稿子分到不同的專業審稿編輯手中——這些編輯由各大學校的數學教授擔任。

同時把一篇稿子發給三名在這個數學分支內的權威教授,如果這三名教授確定論文沒有錯誤,並且覺得論文質量可以在他們的期刊上發表,常駐編輯會收到確認,並且把稿子再發給主編或者副主編進行最後的確認,確定是否刊登,具體刊登在哪一期。

而因為各大教授平常工作非常忙碌,並且往往不止在同一個期刊擔任編輯,審稿時間相對來說較長,越權威的教授,越忙碌,而這些常駐編輯在篩選的時候,就往往會隻把一些已經小有名氣或者是已經展露頭角數學家寫的論文發給這些權威審稿人士審核。

畢竟這樣的數學家寫出來的質量較高,一般水平的教授往往找不出來錯誤,隻有這樣的教授才可以。

這也說明了這些常駐編輯的重要性,一篇論文最初的生死存亡,全都掌握在他們手裡。

而他們工作時間長了,這份工作也越來越得心應手,都有了自己的小竅門。

“啊,又是這個阿德爾!他每半個月都要發來一篇,他都不覺得煩嗎?”

一個編輯痛苦的捂住了眼睛,在海量的論文中篩選已經很痛苦了,再碰到這樣的冥頑不靈的投稿人,簡直是噩夢!

阿德爾就是一名“民科”,沒有經過正統的數學教育,但和其他民科一樣,特彆自信,今天說自己解決了霍奇猜想,明天說自己解決了黎曼猜想,論文一篇篇的寫,不但寫,還要投稿!

他們編輯部最初對他是很陌生的,一開始不明所以把他的論文發給了專業審稿編輯,然後三個教授同時給了三個不同的評語。

——狗屁不通。通篇錯誤。一堆狗屎。

這三個評價讓他們對阿德爾有了初步認識,再然後就是對方鍥而不舍的投稿行為了,一邊罵他們水平低,看不懂他的大作,一邊揚言一定要讓他們看懂。

編輯部的人看到他就頭疼,匆匆看了眼,丟到了垃圾文件裡,“又是上個月的那篇!”

過了半響,又又有人道,“是唐納德教授的論文,丟番圖方程相關,這個月還有哪位教授沒有收到過論文?”

唐納德教授在他們期刊上成功發表過一篇論文,算是“熟人”,看到他的名字,就可以開始考慮把的論文發給哪三位教授審核比較好。

遇到“熟人”,算是他們最高興的事了。

又過了一會兒,“是羅伯特教授的論文。”

這位羅伯特教授雖然沒有在他們期刊上發表過論文,但是之前投過稿子,沒有在他們期刊上順利刊登,可卻成功在其他幾家期刊上刊登,水平得到了認可,這也可以直接發給專業審稿教授了。

畢竟數學圈真的不大,來來往往,總能看到眼熟的。

又過了許久,一個遲疑的聲音響起,“哎,你們誰看過這篇論文?”

“哪一篇?”

“誰的?”

“哪個領域的?”

七嘴八舌的詢問起來,久久沒有得到回答,他們紛紛抬頭看向說話的人。

“怎麼了?”怎麼忽然不說話了?他們的問題很難回答嗎?

而那個編輯推了推眼鏡,剛剛他是在確認自己沒有看錯,“——論文題目是《單位球上的星行映射在極點處的偏差定理》。”

“投稿人來自於華夏。”

來自於華夏的論文有什麼奇怪的?他們每個月都能看到來自於華夏的投稿啊。

在同事疑惑的視線中,他嘴角抽了抽,“——單位是華夏S市一中。”

後麵是要寫單位的,而他們看的論文,幾乎每一篇都是XX大學,OO大學,第一次看到單位後麵跟著中學。

他剛剛都想聯係對方,是不是寫錯了?

而一個同事在他提醒下想起來了,“我記得這篇論文,我當時也覺得奇怪,如果對方沒有寫錯的話,一個中學教師寫高端數學論文?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就暫時放到了一邊,後來忘了。”

雖然是中學教師,不是那些“民科”,可對於數學家來說,教中學的老師,和民科估計也差不多了。

所以他當時遲疑了下,準備再看看,再決定要不要給專業審稿教授。

他們碰到這拿不準的情況時,就湊在一起商量,商量了一會兒,他們最終還是決定發。

看看阿德爾,他第一次投稿的時候,他們還不是發了?

看論文格式什麼的沒有問題,內容他們看不出來對錯,人也名不見經傳,可符合他們投稿的規定,也符合他們篩選的規定。

作者有話要說:  午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