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作為第一部以古白話文寫成的章回體長篇,《水滸傳》對天朝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流傳最廣的一百二十回為例:
故事前七十回以流暢筆法逐一引出各個英雄,起承轉合彷佛渾然一體,每個英雄人物的出場並不以刻意的時間或者地點介紹做引,在敘述故事對同時,作者還能不留痕跡地無縫對接。
直到第七十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前文的所有線索彙聚成一條線, 百川歸海,宏大的故事線由此向前推進。
而此刻的藍星。
當前赴後繼彷佛無窮儘也的讀者們相繼買到《水滸傳》並打開,很多人腦海中泛起的第一個念頭是:
這本書和《西遊記》很像!
當然不是劇情亦或者題材上的相似。
主要是因為《水滸傳》和西遊一樣都是古體文敘事。
不過《西遊記》當初是分了兩個版本,讀者也可以看現代版。
不像《水滸傳》隻有古體文敘事的版本,隻是一些生澀拗口冷門的用句被係統給替換成了大家都能看懂的方式。
再多讀一些,讀者這種感覺更加深刻:
這本書和西遊,在內容和結構上的確有諸多一脈相承的地方!
比如開頭提到的三十六天罡, 七十二地煞。
同樣的概念楚狂在《西遊記》中就準確提到過:
豬八戒的變化是三十六天罡, 孫悟空七十二變就屬於地煞。
映照《水滸傳》開局一百零八位魔君轉世的說法, 很難不讓人產生各種各樣的聯想乃至遐想。
這是不是可以理解成……
楚狂對這本書的野心,是複製西遊的奇跡?
意識到這一點,很多讀者的心態變了,從單純的精神享受,到有了邊看書邊認真探究的心思。
在這樣的探究之下,故事內容也沒讓讀者們失望。
當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故事走向被引出的同時,也帶動了讀者的熱血!
漸漸的有人體悟到楚狂老賊的用意:
開篇洪太尉放走一百零八顆魔君妖星,應該就是全書的最大伏筆了吧?
漫天的魔君和妖星,魯提轄又是對應的哪一顆?
那個因蹴鞠而平步青雲的高求高太尉又將扮演如何角色?
這些答桉尚未可知,劇情卻仍在讀者們津津有味的中繼續,那些天朝人民耳熟能詳的故事也在這個世界彌散出文字的香氣。
大鬨五台山!
大鬨桃花村!
火燒瓦罐寺!
倒拔垂楊柳!
魯智深一路瀟灑自如無法無天,看的人熱血沸騰暢快不已!
與此同時。
林衝也在這酒肉和尚的故事線中被引出。
誤入白虎堂,一個八十萬禁軍教頭的名號,不敵紈絝簡單的陷害栽贓。
高太尉是何許人也?
窺一斑而見全豹,見一葉而知深秋。
故事的起承轉合毫無痕跡,劇情上一氣嗬成, 人物串聯在一起推進,每個角色的命運發展都在不知不覺中扣住了讀者的心神。
好書!
意識到這一點的人們已經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成為廢寢忘食的者。
而最快的者,已經看到“林衝雪夜上梁山”。
……
百萬字的書,一兩天不敢說消化內容,起碼讀完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這本書的真正起飛還在第二天。
星空網上。
大批已經讀完全文的讀者高唱讚歌!
楚狂老賊又一次在讚歌中成了楚狂老師!
“恭喜楚狂老師,終於創作出一部可以比肩《西遊記》的作品,同樣的古體文敘事又同樣的回味悠長,兩部都是神作!”
“楚狂老師威武霸氣!”
“書確實是少見的好書,但書中那些被稱為好漢的人卻未必是好漢,我覺得這是楚狂對於古代社會現實殘酷到鮮血淋漓的刻畫。”
“隻有我覺得這書三觀不正嘛?”
“那要看你以什麼角度讀這本書了。”
“我覺得是根據讀者心理年齡來的,心理年齡比較小的最幸福,他們會看到一個武俠的梁山;成年人大概能讀出一個厚黑的梁山,太多的波詭雲譎;我今年已經五十八歲了,看水滸就是一個地獄,人為了活下去,不得不變成鬼,沒有輪回沒有解脫且永遠出不去的地獄,所以我常常感恩可以活在當下的時代,但不能忘記那些時代啊, 需要楚狂用這種方式提醒大家, 曆史都是最好的前車之鑒。”
“我覺得不僅僅是前車之鑒。”
“哪怕在當下,我們的世界,也有水滸的影子,人隻有變得聰明變得強悍,才能活得更好,這道理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成立,因為楚狂的某本書裡提到這麼一個概念,我深以為然: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
“此乃奇書!”
“看天罡地煞紛折於方臘之戰,不免心傷;至吳用花榮自縊,不覺淚濕;至徽宗無道,放任奸邪,不由嗟歎,又是一個經典的楚狂式結局。”
“幾乎團滅。”
“殺人放火受詔安。”
“這個故事的隱喻有點深啊。”
“奇怪的是沒人鬨騰,大家好像習慣了老賊這種處理方法,老賊現在算是對我們讀者們pua成功了。”
還真是。
結局這麼楚狂都沒人噴,反而引發讀者們紛紛誇讚,真是奇了怪了。
同樣是對於這個結局。
最引發大家感慨的人物其實主要集中在兩個人身上。
一個宋江;
一個魯智深。
前者是坑了弟兄的帶頭大哥。
後者是被讀者們廣泛認為最有資格稱“好漢”的人物。
“錢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
這句話出自《水滸傳》的第一百一十九回。
魯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前的一句偈語,全文是:
“平生不修善果,隻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生死交彙之際。
魯智深大徹大悟。
不知道讀者悟了幾分,隻知道很多人讀到此處,都忍不住呢喃:
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
第三天。
多家媒體都發布了關於《水滸傳》的書評,且很有默契的避開彼此,討論的內容竟全然不同。
有人在聊宋江殺閻婆惜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