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哥兒保證起來。
文哥兒笑著摸了摸那顆急切的龍腦殼,沒說信了他的話,也沒說不信他的話。
事實就是,皇帝靠得住,公豬會上樹!若是他敢把這隻小豬崽子現在說的話當真,往後出了什麼事全指著這隻小豬崽子來撈人,好日子肯定很快就到頭咯。
朱厚照感覺出文哥兒一點都不相信自己,心裡鬱悶極了。
他才不會那麼壞!
就算所有人都要他砍小先生腦袋,他也不會聽的!!!
當晚朱厚照氣呼呼地睡下,結果做了一晚的噩夢,夢裡他要下令把他小先生砍頭,臨到行刑時又後悔了,急急忙忙趕過去喊了句“刀下留人”,醒來都不知道趕沒趕上!
朱厚照被這個夢給嚇醒了,醒來時心跳如擂鼓,轉頭一看,屋裡沒人!他小先生呢!朱厚照一骨碌地爬了起來,左看右看考題的事,經李東陽這個主考官一陳述,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他知道的時候隻覺他的皇兒真是聰明伶俐又能說會道,經李東陽的手一記錄,他才發現這次換題風波居然是一場關於科舉公平性的討論。
不管是小神童還是太子,都是站在大多數考生的立場為他們爭取一次公平考試的機會。
不是說不能出難題,而是要考慮大多數考生能不能接觸到這方麵的內容。
這些內容是為官必須了解的嗎?是考生們有機會去了解的嗎?
如果大多數考生根本沒有機會去了解,那就是人為地把考生攔在仕途之外!
倘若真的選了這道題,還真有由頭說程敏政參與舞弊,畢竟他是真的有可能跟相熟的考生聊起過《退齋記》——甚至當初歸鄉開班授課時也可能提及過。
彆的考生卻壓根沒聽說過這篇文章。
到時候再有人彈劾程敏政泄題,那可真是想辯駁都不知該怎麼辯駁了!
好在現在題早就已經換了,說明程敏政並非有心要拿這道題做點什麼。而新題又被所有考官把過關的,絕對算不上是偏題難題,足以說明外頭那些傳言純屬無稽之談!
要是再有人窮追不舍,就得懷疑他們是不是彆有用心了。
朱祐樘讓內閣把這份奏疏送去傳告各衙署,算是給言官以及天下士子一個交待。
眾人這才得知貢院之中竟還發生過這樣一場換題風波。
看著李東陽描述的換題過程,不少人仿佛都看到了自幼聰慧的太子與那個從小就名揚京師的小神童是如何在前輩們麵前據理力爭的。
年紀小就是好,什麼顧忌都沒有,敢於把想說的話說出口!
朝臣們尚且心情複雜,士子們傳看過關於“四子造詣”那道題的討論過程後,更是感覺自己真正被太子與諸位考官們關心著。
那些根本沒有接觸過《退齋記》的考生更是險些要熱淚盈眶。
要是這題沒有換掉,他們說不準連題都答不完,此時早就傷心失意地等著回家再熬三年了。
對他們這些並不算太富裕的人家來說,三年之後又三年,說不準拖著拖著就把整個家都拖垮了。沒見王華這位狀元郎在屢試不中後都隻能選擇出任教職,直至任滿六年以後才一舉奪魁嗎?
王小神童果真是名副其實的太子師!
他教給太子的是許多人不會教或者不願意教的東西!
因為李東陽這份奏疏重點敘述了太子和文哥兒為考生據理力爭的過程,所以士林之中對文哥兒這位“太子師”認可程度空前地高。
唐寅等人一直在關心程敏政被彈劾的事,看了這篇底下人抄回來的李東陽新作後也是感慨萬千。
徐經忍不住問唐寅:“你讀過這篇《退齋記》嗎?”
唐寅道:“讀過啊,守孝三年,能找到的書我都讀了,《靜修集》我還是從徵明那兒借來的。”他還愉快地跟徐經分享起來,說是看完後最喜歡裡頭一首叫《下山》的詩,寫的是“想見浮嵐在眉宇,人人知道看山回”,讀來很有味道。
等分享完以後他才回過味來,轉過頭跟徐經麵麵相覷。
“你也讀過這本書?”
唐寅忍不住問。
徐經點頭。
他家裡有錢,早前為了讓他安心讀書專門建了棟藏書樓,當時還花重金請錢福為這棟藏書樓的落成寫了篇文章作紀念來著。
錢福花出去的酒錢,有他的一份貢獻!
所以那些旁人看不到的書他家都收集回來了,而他也基本全讀過。
這道題他們是答得上來的!
兩人頓時都有些背脊發涼。
如果他們入京後還是和在南京時一樣高調,這次禦史彈劾是不是會算他們一份?!
要是這題正好還沒被換掉,而他們又正好拜訪過程敏政……
這怎麼可能說得清?!
嘶!
後果不堪設想!
難道文哥兒說的“就算沒人看你們不順眼,可能也有人看考官不順眼”指的就是程敏政在朝中樹了敵?
唐寅道:“看來等會試結果出來以後,咱必須得請慎辭吃頓好的。”
徐經擦了把額頭上的虛汗,連連點頭說道:“得請最好的,我來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