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第 478 章(2 / 2)

戲明 春溪笛曉 6669 字 7個月前

應天府官員都是第一時間前去拜見朱祐樘。

朱祐樘卻是早就習慣自己登基以來接連不斷的天災**,中間他也不是沒有沉迷於吃齋和搞封建迷信,現在倒是已經徹底看開了。

這次他帶來的這些人手都是每年搞災難演習的,對地震、火災之類的災禍有成熟的應對能力,他全程都還沒感受到什麼震動,這次地龍翻身便已經過去了。

朱祐樘吩咐應天府官員各司其職,做好受災地區的重建工作,又把自己帶來的太醫和南京太醫院登記在案的醫士都派了出去,做好傷者的救援工作以及災後防疫工作。

不少醫士接到命令後竟也沒有埋怨,反而飛快趕赴自己負責的地區,那急切的模樣仿佛生怕有人跟他們搶似的。

負責傳旨的內侍很有些納悶,回去悄悄把這事兒給朱祐樘講了。

朱祐樘也不明所以,不過才出了地震這種事,他還是比較關心災後情況,便隻吩咐錦衣衛稍微去跟進一下。

不想幾天之後錦衣衛就來稟報說太醫院那邊出了套新奇的醫療器械,每個醫士配備個特殊醫療箱,裡頭除了常用的止血藥、傷藥外還擺著些棕色的罐子以及醫用針線,醫師們都用這些東西來給地震中受傷的軍民縫合傷口。

原理也是極簡單的,傷口縫合後就不會隨隨便便裂開,肯定能更好地痊愈。隻是這樣的醫療箱不是所有醫士都能配備,許多醫士都隻能跟學徒似的在邊上邊打下手邊學。

錦衣衛還儘職儘責地弄了個醫療箱回來展示給朱祐樘看,說這東西是京師大學那邊和太醫院對接的研究項目,太醫院負責提需求(事實上很大一部分都是王守文提的),京師大學負責組個團隊搞研發。

早前這門醫技隻在京師太醫院小範圍練手,這次伴駕的禦醫們也是想著路上可能用得上才捎了一批過來,沒想到才到南京就遇上了這麼一場地震!

聽到京師大學這名字,朱祐樘不由問:“京師大學已經建好了嗎?”

早前朱厚照找他要了地,去年又找他題了“京師大學”四個字,甚至還尋李東陽題了橫渠四句。可後頭就沒什麼動靜,至少太子沒再提過這事兒。

兩年的功夫連南京皇宮都修好了,他們一個學院還沒修好?!

錦衣衛回道:“已經建得差不多,但據說太子殿下與王學士認為還差點什麼,就一直沒正式對外開放。原本寄住在玉泉觀的那群關學子弟倒是早就搬了過去,不時還招收些人手去乾活,就是沒開始招生。”

也不知那批關學子弟平日裡關起校門在做啥,偶爾連玉泉觀那群道士都跑過去幫忙,整個京師大學瞧著神神秘秘的。

像這個特殊的醫療箱若不是逢上地震,估計也沒那麼快顯露在人前。

說起來也不是人人都接受新鮮事物的,這次地震中受傷的人便有很多不敢嘗試傷口縫合這種怪事,上完藥後硬生生自己扛著。

那些禦醫們也不在意,嘴裡直念叨什麼“沒事沒事,正好對照組也有了”“沒想到這麼快就搞臨床試驗了,早前還以為得繼續縫老長一段時間的豬蹄子”。

……搞研究的人可能脾氣都有點怪。

朱祐樘聽完錦衣衛的彙報,又提筆給京師那邊寫了封信,叮囑朱厚照等京師大學正式建好以後記得帶他也去看看。

南京這邊一地震,便有人快馬加鞭把消息送到京師。

朝野之中難免有諸多議論:他們這位陛下才到南京沒多久就出事了,是不是老天或者老朱家祖宗降下啟示?

一群年老的官員又開始趁機上辭呈,表示肯定是老天覺得我們活沒乾好讓我們識趣點乞骸骨歸鄉。

對於這種每次出了天災就得來一遍的集體活動,朱厚照看得很是不滿。都知道不會在這節骨眼上批準的,這些人怎麼整天來這套!

朱厚照私底下和王守文說起自己的危險想法:真想全給批上“準了”兩個大字!

王守文開始琢磨自己把辭呈悄悄混進去的可能性。

他也把自己這個想法給朱厚照講了。

朱厚照不滿地道:“你想都彆想!”

人好歹是六七十歲才參與這類請辭活動,你個十八歲的家夥湊什麼熱鬨!

被王守文這麼一打岔,朱厚照看奏折都更認真了,省得裡頭真混進了什麼不該批準的內容。

這些文臣心眼壞得很!

《新報》陸續跟進了關於南京地震的消息,沒有隱瞞這次地震帶來的傷亡與損失,但也沒有一味地講這些內容。陸續有不少親曆者提供了其他角度的稿子,連李東陽都寫了篇稿子回來記述自己觀察到的災後重建情況。

有位堪稱太醫院筆杆子的醫士也在小半個月後給《新報》投了稿,詳細列出臨床對比數據闡述太醫院新醫技對傷口愈合的好處,誇讚京師大學研發團隊為外科治療帶來新突破。

眾人讀到這篇文章先是對這種新醫技生出幾分好奇來,接著就開始納悶了——

京師大學?

京師大學是啥?

他們為什麼沒聽說過?!

這篇文章仿佛按開了什麼開關,不少行業突然都有人投稿給《新報》,闡述他們與京師大學的合作成果。

這兩年來陸續走進眾人生活之中的許多大大小小的新鮮物件,竟都與這大夥不曾注意過的京師大學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所以,這傳說中的京師大學到底在哪兒?!

他們在京師生活了這麼多年,怎麼都不知道京師有這麼厲害的一所學堂?!

感覺好像隻要跟他們合作,什麼都能搗鼓出來似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