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內科轉轉(2 / 2)

七零婦產聖手 金麵佛 15095 字 8個月前

孩子奶奶趕緊附和:“對對對,你認認真真坐月子,家裡頭養的起你們母子。”

餘秋在邊上微笑,這家的婆婆跟丈夫都不錯,起碼現在能拿出態度來,產婦應該能夠恢複好。

老太太拉住餘秋的手:“大夫,你跟寶珍都不許走,妥妥地坐著。”

餘秋笑了起來:“我不走啊,我得觀察兩個小時呢。”

產後兩小時是各種並發症的高發時期,一般在醫院生產的話,這個時間段的產婦跟孩子都會留在產房裡,方便助產人員隨時觀察母嬰的情況。

老太笑開懷:“那就好,趕緊先吃飯再說。”

餘秋嚇得連連擺手:“不不不,我回家吃飯。”

她今天才知道的,知青在外頭吃飯一頓要四兩糧票,1毛2分錢。

她現在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產階級,窮的連叮當響叮當不起來,因為叮當起碼需要兩個硬幣。

寶珍趕緊收拾家當,朝餘秋做了個鬼臉,笑嘻嘻地想閃人:“奶奶,我回家啦。”

老太太一把摁住人:“回什麼家啊,彆以為我不曉得,你們隊裡今天挖水渠,吃大鍋飯,沒你的份!”

寶珍傻眼了,這怎麼買一送一,把她也給捎帶上了。

星期天一大早,其他知青從公社跟各個大隊趕回他們最初的據點時,剛好目睹洗衣機下水實驗。

近幾日餘秋跟寶珍都沒接生,自然沒有用過的布巾可以試驗洗滌效果。

不過這不是事,因為七位男知青每人都帶了一包臟衣服過來。

這個禮拜,郝建國跟著公社劉主任下各個大隊采訪水災後恢複工作,充當了喇叭的角色。

所有知青都曉得胡楊正在造洗衣機的事,男孩子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可以偷懶不洗衣服的借口。

要不是大家下鄉帶的衣裳都不多,而且天熱必須得每天洗澡換衣褲,估計他們整個禮拜都能不洗衣服。

男孩子們拿出衣服的時候,圍在邊上的女知青齊齊腦袋往後麵傾,饒是這樣,還照樣差點兒被熏倒在地。

陳媛捏著鼻子跺腳:“你們可真行!也不怕招蚊子。”

餘秋搖頭:“我覺得蚊子都會被熏暈。”

郝建國笑嘻嘻的:“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漢。走,兄弟姐妹們,跟我一塊兒挖水渠去。”

這些天連著下過好幾場雨,雖然都是夜裡下白天出太陽,但土壤還是鬆軟的,挖起水渠來倒不是特彆吃力。

可惜他們挖了不到一個小時就被迫收工,因為突然間又打雷下雨了。

農民沒有禮拜天的概念,即使星期天他們也照樣出工。天公不作美,隻能跟著收拾乾活的家夥。

看到這群跑著躲雨的小知青,年紀大的村民都笑:“你們這是在挖排水溝?那挺好的啊,是要排水,不然菜都泡爛了。”

胡楊狼狽不堪地躲在屋簷下,梗著脖子喊:“等雨停了,我們接著挖。”

奈何老天爺不配合他的豪情壯誌,從上午十一點鐘開始,雨就嘩啦啦地下個不停。

等吃過中午飯,雨更是下得瓢潑桶倒,像洞天水簾似的,人對著臉都看不真切。關起門來更糟糕,屋子跟黑夜基本上沒區彆。

田雨原本打算趁著下雨天,把七個沒辦法下田掙工分的學生招過來上課,看看這天色,也隻能作罷了。

女知青們幫著胡奶奶搓了一下午的草繩,這是用在裝堆砌圩埂土石草包上的。

男知青們沒耐心,圍著胡楊討論了半天如何自製插秧機,最終得出一致結論,還是先搞清楚大型插秧機的結構再說。

他們圍過來幫忙搓了沒會兒草繩,又開始琢磨著要不要弄個專門搓草繩的機器。

餘秋倒是知道有這種自動草繩機。

因為她生活的時代不允許農民焚燒秸稈,一旦被發現就罰款。她穿過來之前,就剛發生農民因為焚燒秸稈被罰兩千塊喝百草枯自殺的事情。

當時他們科裡頭閒時討論,就有助產士提起過草繩機。她老家盛產林木苗,秸稈根本沒人舍得燒,都是用草繩機打成草繩賣了捆林木苗。

餘秋不知道草繩機的具體工作原理,但估計不太複雜。因為一台全自動的草繩機也就九百來塊錢,要是手搖的,應該更便宜。

但是,現在是不是應該先把插秧機做好?還有洗衣機到底運轉的怎麼樣了?

男知青們這才想起自己的衣服還在水車洗衣機裡頭放著,立刻一窩蜂地撐著傘去水溝邊搶救自己的衣服。

那水車還在孜孜不倦地轉動,被風吹得跟哪吒腳下踩著的風火輪一樣。

謝天謝地,為了製造湍急的水流,他們事先在河邊墊了大石頭,剛好死死卡住了水車,倒是沒讓水車被風雨吹垮。

可惜悲傷的是因為中途沒人放水加水,所以衣服也沒有完成漂洗跟甩乾的工序。

男生們樂嗬嗬地頂著臟衣服回來,表示直接靠雨水衝衝就好。

他們大力表揚了胡楊的發明創造。不錯蠻好,最起碼的,衣服上的酸臭味已經一掃而空,洗滌效果值得肯定。

雨一直下到傍晚六點鐘還不見停。整個天就跟破了大窟窿似的,嘩啦啦往外頭倒水,世界都變成了汪洋大海。楊樹灣則是波濤洶湧中的一葉扁舟。

胡奶奶招呼大家吃晚飯:“莫管了,先吃飽肚子再說。這天可不好走,船都要翻了的。實在不行,今晚先在這兒對付一晚上吧。”

郝建國立刻積極響應:“下雨天留客天,不留也得留。等明兒一早雨停了,我們再動身吧。”

吃完了胡奶奶做的夾棉花頭跟煮山芋,外麵的暴雨仍舊沒有歇歇腳的意思,一刻不停地往下衝。

“你們說,圩埂會不會塌掉啊?”田雨有些發慌,上個禮拜在白子鄉碰上洪水的事情,她還記憶猶新。

聽說當時那段圩埂都塌了,到現在也沒修好。楊樹灣不也有六十來畝水田被淹了嘛。

正先聊著自己到新工作崗位上感受的知青們齊齊噤了聲,全都不由自主地抬頭看窗外。

外麵黑黢黢的,如果不是風吹雨打窗戶發出的砰砰聲,他們甚至連雨水都看不到。

陳媛遲疑地開口:“我們要不要出去看看?”

要是圩埂危險的話,得趕緊通知大家搶修圩埂啊。否則一旦洪水衝垮了圩埂,整個楊樹灣的農田恐怕都得泡湯。

胡楊拽住郝建國想禍害自己剛冒出芽的大蒜的手,立刻翻出了手電筒。郝紅梅幫忙從供銷社帶了電池回來,手電筒又能派上用場了。

“你們留在這邊殿後,我們先過去看看。”年紀最大的男知青韓曉生站起來發話。

田雨立刻跟著起身:“不行,誰說女子不如男,婦女也頂半邊天。我們一塊兒過去,要是有什麼情況,人手多也好安排。”

韓曉生不習慣跟女知青爭執,隻好皺著眉毛叮囑大家都一塊兒走,誰也彆落單。

等推開門,不等走出去,眾人就發現撐起的雨傘就是個擺設,根本無法阻擋風雨的侵襲。

餘秋跟田雨手牽手,往前走了沒幾步,就渾身濕透了。

大家愈發著急,雨下成這樣,圩埂還不曉得有多危險。他們應該中午雨一大,就過去看情況的。

餘秋右手撐傘,左手抓著手電筒照明。光柱一晃,對上了前頭的馬燈。

她抬高手電筒,認出了趙二哥跟寶珍的臉:“你倆這是?”

寶珍雙手緊緊抱著產包,即使穿著蓑衣,旁邊還有她二哥幫忙打傘,她臉上也全是雨水。

雨夜氣溫降得厲害,她說話的時候,嘴邊甚至哈出了白霧:“餘大夫,有個大肚子在船上要生了。”

這對夫妻不是紅星公社的人,中午跑船到楊樹灣碰上大雨,他們就先吃飯等待雨停再開船。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懶人丙 30瓶;風箏女子 20瓶;啦啦 16瓶;紅箋無色 10瓶;是景、木瓜 5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下麵是從網上找過來的一些資料。主要是想講一下國內分娩方式的變遷曆史。從這段資料當中可以看出,70年代國內剖腹產的人還是很少的。但剖腹產技術肯定是有的,中國最早開展剖腹產是20世紀初期,在教會醫院裡進行的。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剛參加工作,在北京某公立醫院婦產科。當時我們的老主任有一句話:能自己生就不做助產,能做助產就不做剖腹產。這就是那個年代婦產科醫生的概念。那時候還沒有獨生子女政策,物資匱乏,體力勞動多,孕婦的體質也好,新生兒體重也不大,大多數5斤多,誰要生個7斤多的,大家都覺得很新鮮。不管是頭胎還是第幾胎,幾乎全是自己生,大部分也比較順利。即便有一些胎位不正的、難產的,也都是在醫院裡等。因為當時還沒有實現科學的產程管理,孕產婦隻要沒有危險,你就去生,在醫院裡生個兩三天的都有。

當時的醫療保健水平較低,許多人又不是隻生一胎,又沒有固話、手機、私家車、出租車,孕婦到醫院生孩子,都是家人用自行車推來的。晚上值班時,經常有孕婦家屬跑來找,我還經常背著接診包到孕婦家裡去接生。

那時候如果碰到難產,醫生經常會問一句話:保大人還是保小孩?當時的剖腹產率很低,但不是醫院在有意控製。因為技術方麵不太嫻熟,包括醫療材料上的應用等,手術對孕產婦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損傷,風險很大。所以,從醫生的角度也都不推薦剖腹產;一個星期能碰見一兩次剖腹產手術,而且是被動選擇的,如果時間來得及,我們還會全科討論:到底應不應該做剖腹產,怎麼做,誰去做等等。從孕婦和家屬的角度,也拒絕剖腹產,認為這是個很恐怖的手術。甚至有病人家屬會問:如果我不要這個孩子,還用做剖腹產手術嗎?

上世紀80年代:

剖腹產的安全係數越來越高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尤其是1983年,北京迎來生育高峰,醫院裡住的孕婦人滿為患,甚至兩個孕婦躺在一張床上。因為除適齡產婦外,還有大批知青返城結婚生子。當時國家提倡晚婚晚育,獨生子女政策也已經實行。好多人生得晚,又隻能生一個,於是孩子變得比以前珍貴了。從這時起,如果孩子生下來出現問題的話,家屬的反應比以前強烈多了。

當時產科已有了一些科學管理,產程按照時限來管,到了一定程度如果還生不下來,我們就會采取助產或者剖腹產,醫療乾預變多了。當時,蔭道助產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但剖腹產還是少數,那時都不用家屬簽字,我們覺得:你生不下來我們就幫你生嘛。

此後,隨著醫療技術、醫療器械等的發展,剖腹產的安全係數越來越高,醫生首先接受了剖腹產,覺得比一些情況下的助產安全多了。產程管理越來越嚴格——不具備順產條件也要求順產、實在不行再考慮其他辦法的情況越來越少。

再往後,剖腹產的技術越來越嫻熟,人的生育年齡逐漸提高,生活條件變好,大家對痛苦的耐受逐步降低,再加上持續的獨生子女政策,很多人開始提出:我就生這一個,不想生得這麼困難,不想受罪,你給我剖吧。剖腹產逐漸增多。大家對生孩子的想法已變為:大人和孩子都要,而且兩個都要安全、健康。

上世紀90年代:

剖腹產還隻是個醫學問題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醫療技術的繼續提高,剖腹產變得越來越多。比如麻醉的水平提高了,由局部麻醉變為半身麻醉,降低了孕婦在手術中的痛苦;比如新式剖腹產——橫切的發明,與原來的縱切相比,橫切縮短了從開刀到取出嬰兒的時間,手術更便利,術後恢複得也好。但這也導致了剖腹產指征變寬。比如臀位(生產中,胎兒先露部為臀,是異常胎位中最常見的一種),儘管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但並不是難產,在過去,助產就可以了。但剖腹產技術提高後,為避免可能的風險,大家一般會選擇剖腹產。

此外,這個時期,產科引進了胎心監護技術,因為剛開始使用,醫護人員在圖形識彆上有一些誤區,機器的假陽性率(又稱誤診率)也導致了剖腹產率的增高。

當時剖腹產率增高的主導因素,一部分在醫生,一部分在病人,和社會因素沒什麼關係。病人經過了產程(分娩的全過程),覺得需要才會要求剖腹產;大夫也是看到孕婦有問題才會建議剖腹產。

如今:

剖腹產率高主要是人為因素

現在的剖腹產率真是太高了,但人為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孕婦這邊,以前是生不下來才剖,現在呢,直接要求剖。為什麼?第一,怕疼,怕生不下來,怕有危險,怕體型變差,怕有產後並發症等等。第二,挑時間;千禧寶寶、金豬寶寶、奧運寶寶等等;羊年所有的產科都很清閒,因為好些人迷信,覺得屬羊的命不好;還有”生男二五八,生女三六九”,真不知道他們從哪裡聽說這麼多講究?每年8月份剖腹產的很多,因為9月1日前後出生的孩子雖然隻差幾天,但9月1日之後出生的孩子上學會晚1年;大家都在算日子。第三,挑醫生;大家都想選知名的專家、教授來為自己接生,那麼,你的生產時間也要根據專家的時間而定。此外,隨著醫學的發展,原來不能生育的人群也進入了生育行列,其中許多是高危人群,大多也選擇了剖腹產。

醫生呢,因為醫患關係的緊張、社會輿論的壓力,患方對產科的要求是100%的完美:不能讓孕婦痛苦、難受,不能落下後遺症,彆說危險了,損失都不能有。生得好了是人家自己生的:瞧我們多厲害,這麼快,順順利利就生了。生得不好都是大夫的錯:你們怎麼給我們處理的?知道生不下來,早乾嘛去了?都現在了你才建議我們剖腹產?剖腹產你能保證我們100%的安全嗎?醫患關係的緊張情況造成醫務人員很擔心。誰也不是神仙,誰也不敢保證。生產過程中出現問題,有的可能是醫護人員責任心不強,但有的可能是醫學水平所限。醫生也不願背著這麼大的壓力和風險。

醫患雙方的因素導致剖腹產暴增,壓也壓不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