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王殿下犯了什麼罪了?”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四皇子還是嫡出呢,不一樣被害死了?”
突然有人義憤填膺地喊道:“我家在泰州城裡安居樂業幾代人了,絕不能讓朝廷的人打進來!”
“對,老子才不管誰是皇帝,宜王殿下承平燕王老千歲之誌,讓咱們家家戶戶都有飯吃,有營生乾,他就是好人!”
簡約之言在某個特殊的場合被喊出來,反而更能煽動人心,很快人群便沸騰起來了,紛紛聲援宜王府,更有人表示要立刻去參軍保家的。
……
凡是告示,一般都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凡諸曉諭,宜明白簡,切勿以詞華是炫,所謂婦人童豎;皆可知之者也!”
大致意思是:告示要表述明確,直白,用詞簡單,切勿辭藻華麗,要讓女子和孩童都能聽得懂,看得明白。
但宜王府的這一告知書,卻是違背了這一原則,與其說是告示,不如說是一封信更妥帖些,宜王以自身的立足點出發,將一些百姓所看不到的東西,層層剝開,展示在人前。
古往今來,聖賢者屈指可數,所謂的明君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皇帝,不過是投胎投的好,一出生便是這天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對百姓的態度,是既漠視又惶恐的。
百姓的死活,與他們無關,卻要防止百姓過度聰明,所以愚民,弄民的政策屢見不鮮。
宜王在吳蔚的建議下,將一些尋常百姓很難看透的真相,親手扒了出來,朝廷給的賑災錢糧看似不少,可光談總量,不看平均所得本身就是一種謊言。
太後薨逝之事,告示中並沒有提及,這是因為目前
他們還缺乏有力的證據,不如等到天下大定之時◆_[(,再痛斥高律所為,一錘定音!
再加上一早就潛伏在百姓中的那些宜王府的侍衛,在各個告示欄前,煽動著泰州百姓的情緒,告示貼出去還不到半日,支持宜王,保衛家園的聲音便已山呼海嘯!
……
吳宅內,柳翠微和吳蔚正在後院冰嬉,反正這城門關了,外麵的人進不來,裡麵的人也出不去,好不容易弄的冰場可不能浪費了。
另一邊,蕭盛正在大營中踱步,這幾日發生的事情處處透著蹊蹺,令人不安。
按照蕭盛之所想,自己此次攜天子劍前來,宜王是不敢公然翻臉的,勢必要虛與委蛇一番,先從自己口中探一探朝廷的虛實,如此自己正好有機會接近宜王,將之擊殺。
宜王一死,泰州城內群龍無首,自己有天子劍,自然可以號令泰州府兵和泰州府衙的兵馬,再加上五千精兵坐鎮,絕對翻不出什麼浪花來。
火速解決了宜王,帶著他的首級回京複命,便是大功一件!
可蕭盛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宜王竟敢公然拒迎天子劍!
看出宜王有翻臉的態勢,蕭盛果斷令大軍後撤,否則宜王府兵占據地利,若是在城池上萬箭齊發,或是直接打開城門放騎兵衝鋒而來,朝廷的兵馬定然損失慘重!
蕭盛這次來,是奉了高律的命令暗殺宜王的,這五千兵馬和朝廷的官員不過是撐場麵,走過場的戲碼。
如今內有戰事,一兵一卒都很寶貴,蕭盛可不敢將這五千兵馬折損在泰州,所以大軍後撤紮營以後,蕭盛立刻修書一封,交給自己最信任的先鋒官——蕭儘忠,讓他快馬加鞭一路送到京城。
為了保險起見,另外又寫了幾封向鄰近的各個州府求援的手書,讓人沿途送過去。
轉眼兩日過去了,泰州城門依舊緊閉,甚至連個探子都沒抓到,也沒有前來求見的官員,更沒有任何馳援趕來,這令蕭盛非常不安。
泰州府兵的數量,蕭盛心中有數,若兵戎相見,蕭盛並無十足把握,他的計劃是:一方麵稟報朝廷,一方麵就地求援,隻要能借來五千……不,三千兵馬,他的底氣就足了!
蕭盛有天子劍在手,糧草的事情根本不需要他操心,若是不夠,可隨時持天子劍到就近的州府去調官糧,這也是蕭盛敢就地駐軍的底氣!
可為什麼……馳援的兵馬一個也沒見到呢?!
蕭盛不知道的是:他所派出去的那些求援的先鋒,都已經被宜王府的高手們在半路斬殺了!
看過那麼多《百家講壇》和電視劇,的吳蔚,不可能連這點東西都想不到,就在宜王和她密談的夜裡,吳蔚建議宜王派出精銳高手,至少三五人一組,即刻出城,沿途埋伏在各處入城的驛道!
蕭盛的兵力並不占優勢,勢必會憑天子劍的優勢,就近求援,若想製勝,定要斬斷蕭盛的求援之路!!